前不久,欧洲青田同乡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了同乡年会。西班牙的青田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04年9月份发生的埃尔切烧鞋事件中,有不少遭受损失的华商就是来自浙江的青田人。青田人在西班牙过得怎么样?
其实,青田人在欧洲很出名,据青田的县志记载,青田人早在300多年前就开始旅居欧洲。1927年,一个做小买卖的青田人从法国进入了西班牙,他就是西班牙的第一个青田人。1948年前后,又有一些青田籍的神职人员从香港来到巴塞罗那,青田人逐渐多起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夕,西班牙政府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大赦,使将近50万的外国非法移民获得了合法居留身份,其中就包括大批青田人。打那以后,西班牙就成了青田人的大本营。在此之后,来西班牙投奔亲戚的青田人逐年上升,至少有8万人定居西班牙。
在西班牙创造了“青田精神”
来自青田的移民大都是干惯了农活的农民。来到西班牙后,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因此,凡是青田人经营的饭店、商店,不仅每天营业时间超过12小时,而且天天如此,风雨无阻。仅凭这一招,就让西班牙同行吃不消。很多西班牙人都戏称,青田人血管里流的不是鲜血而是柴油,动力大、干劲足。青田人就是在这样的劳动强度下进行原始积累的。
青田人不仅能干,还非常“抱团”,青田人喜欢相互之间提携和帮助,在欧洲的华人圈子里是出了名的。在青田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种美德:凡是新来的人,创业初期基本都能得到“前辈”的慷慨相助,从资金到经验再到人员。万一新来的人创业失败,血本无归,提供资金的“前辈”决不上门要债。但大多数情况是,在“前辈”的帮助下,他们的事业都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
在欧洲,华人都把青田人这种吃苦能干、互相帮助的现象,称为“青田精神”或“青田模式”。青田人在西班牙乃至欧洲,不仅赢得了同胞的赞誉,也令外国人感叹。就在半年前,青田人刘民华出巨资兴建了“华人会馆”,专门为当地上了年纪的华人提供免费服务,诸如娱乐、保健、咨询等等。这个华人会馆的建立不仅树立了青田人的良好形象,也为凝聚更多华人提供了平台。
经营日本料理,青田人挤垮日本人
中国人移民外国,开餐馆是最主要的谋生手段,青田人也不例外。但青田人开餐馆却是另有一套经验。
1992后,青田人大量涌入后,西班牙的中餐馆一下从十来家猛增到了200多家。没几年,青田人的中餐馆就开到了2000多家。在西班牙,凡5000人以上的小镇,几乎都有两三家中餐馆。中餐馆遍地开花,青田人却感到了危机。为了开拓新的市场,青田人将矛头直指日本料理。很快,马德里、巴塞罗那等大城市就出现了诸如“东京屋”、“大阪城”等日式餐厅。青田人还把日本“回转寿司”的机器引入西班牙。一时间,吃寿司成了当地的一种时尚。
青田人加入日本料理经营行列,一方面加快了日本料理在西班牙的传播速度,另一方面却让日本人经营的日式餐厅走到了破产的边缘,就在青田人的日式餐厅开了一家又一家的时候,日本人经营的餐厅却在一家又一家地关门。
除了推广亚洲饮食,有些青田人还采用了新的理念经营餐厅。青田小伙子徐乙兵从《马可·波罗游记》中找到灵感,将自己的餐馆命名为“马可·波罗”,菜单按照马可·波罗在中国所到之处分成不同系列,让客人吃了这一次想着下一次。1972年就来到西班牙的青田人陈迪光则根据西班牙人的口味对中餐进行了一次大胆改良,全部走高端路线,他经营的餐馆“道”已经开了8家,在当地很有名气。
想建中国贸易城,提高“批发街”档次
在巴塞罗那有一座凯旋门,凯旋门旁边有一条街,中国人称之为“批发街”。据说,在这条街上搞服装批发的历史已将近100年,很多店铺都是西班牙人祖孙好几代传下来的。1996年青田人陈林委带着自己搞餐馆的一点积蓄来到“批发街”。没想到,由于他的零售策略灵活,很快就在这条街上干出了名堂。自此,青田人一批一批杀入“批发街”。如今,总长1300多米的“批发街”,全部由华人经营,其中85%是青田人。目前,巴塞罗那已经成立了华侨华人纺织服装业协会,以便更好地维护华人的利益。
为了能够让“批发街”上一个档次,避免埃尔切烧鞋事件的重演,青田人还在积极想办法,希望能建立一个大的中国贸易城。目前,巴塞罗那和马德里已有几个小的中国贸易城,里面驻扎了几十家来自中国各地的中小企业代表,但他们希望建一批更大、更有影响的贸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