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县(及蕉岭)《松阳赖氏族谱》:以颍为鼻祖(一世),轩辕第二十九世孙封于赖国,以国土颍川为郡。传至二十五世忠诚,东晋兴宁元年,任虔州知府,卜居松阳。二十七世庄公,秦改松阳为郡。三十世硕,于元嘉末入江西宁都,为闽、粤、赣之始祖。三十一世灿,迁汀州,为闽始祖。三十二世得(灿之次子),由宁都迁上杭古田,生三子:标、桂、枢。三十三世标,得之长子,由古田迁宁化石壁村。四十三世五郎,南宋时为守殿将军,居石壁,生子九。长子六郎,迁居永定汤湖;次子七郎,生子三:法华、祖华、祖三。明初祖华、祖 三兄弟由石壁迁居程乡(梅县)四都,为入粤一世祖;第五子十郎,号土德,迁大埔,后迁汀州赖坊;第八子十三郎,由石壁迁居兴宁长乐。四十五世承主(十郎次子),南宋时任梅州副使,卜居梅州,生子九,后裔续衍废学下、蕉岭、平远、五华、兴宁等处。宁化下曹《松阳赖氏谱》则载:唐武德五年(622年),赖得(官至太尉)之子赖桂,自浙江松阳迁居石牛村(今曹坊乡双石术)。又载:另有龙泉公,家居江西吉安,转徙宁都,兄弟三人同盟“逢石而居”,长居宁化城区乌龟石前,次居宁化会同里(曹坊乡)石岭前(称上赖),三居上杭赤面石。平和及台湾《赖氏族谱》又载:赖氏约在五胡乱华地,第八世评一郎与第九世赖深,于河南迁于江西南康。赖深之子重一郎,东晋任真州知府,其子赖功行卜居虔州,定居松阳,为松阳始祖,下传十八世赖硕,晋末居虞化,生三子,长次留守,三迁长沙,至二十一世赖标,唐末征番将定,定居宁化石壁,赖标入闽不久,其二弟赖极(?)三弟赖枢亦先后迁闽。
宁化中沙(练畲)《松阳赖氏族谱》:晋永兴间,先祖居浙东。至宁康间,士瑞迁居松阳,其子名迂、字臣庆,任东江太守。又一传,至相国茹公、食邑颍川,遂家于此。代代相传,至宋绍兴间,极(抒)公,号素轩,自宁都迁居宁化登荣巷(赖家巷)。
现存于世的《赖氏族谱》、《赖氏大宗谱》和《台湾赖氏大宗谱》均载,赖氏自春秋以来,历世二千余年,郡凡三迁,亦三而其源,则本以赖国,始祖为轩辕黄帝第二十代孙,周文王第十九子,武王之弟叔颍。在商末年间,纣王昏庸无道,民不聊生,武王命弟叔颍率众诸侯兵伐纣,建立周朝。后,武王赐弟叔颍为子爵,封叔颍所居地(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为赖国,史称赖子国。
(一)首迁于鄢
据《左传·昭公》记载,赖国从西周建国,立国506年,到春秋时为楚所灭,赖国国君为保土安民,自缚双手,口衔玉壁,随从士兵袒胸赤臂,用车拉着棺材以死相许,求楚国国君不要扰害赖国臣民,感动了楚王,亲自为之松绑,接受了玉壁。两国不战,迁赖国臣民至鄢(今许昌市鄢陵县)。赖国子孙以国为姓,在颍川郡形成赖氏的第一个郡望。
(二)次迁松阳
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375年),赖庄任处州府太守加崇政班御史,见松阳(今浙江境内)山水秀美,率家人由颍川迁居松阳。又据福建永定县和广东蕉岭县等地《赖氏族谱》载,其由颍川继迁松阳,自赖庄始。西晋赖光,字列宝,官浙东从东海王越,讨成都王颍,卒於军,反葬浙东。生一子赖元。赖元生二子:长子赖庄、次子赖厚。迁松阳家鄢。赖庄之子赖遇,任江东太守,于晋安帝二年(398年)上奏所居松阳为郡,晋安帝准奏,御笔亲书“松阳郡”赐之。
(三)再迁江西等地
叔颍五十七世孙赖硕(仲方),官任大常侍少卿,南朝文帝元嘉末(453年)时,遇世乱,辞官偕弟毅迁南康郡之揭阳(今赣州),隐居宜黄界之桴源,后又徙赤竹坪(又称雪竹坪)筑室开居,因号“筑室翁”。后赤竹坪改虔化县治(今江西宁都县城址)。传至赖郁、赖徽、赖灿时,蕃衍日盛,分派已繁,是赖氏发展的鼎盛时期。
(四)继迁闽省上杭古田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赖标征西番有功,封锦衣卫副使,升直殿大将军,初由揭阳县(今江西宁都县)移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古田。赖极自浙江处州府松阳县移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牛村开基。赖枢自浙江处州府松阳县移居福建汀州府清流县黄家地开基,赖度复徙桴源。此为赖氏裔孙的第四次迁徙。
北宋末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赖氏裔孙向福建西部、南部,广东东部、北部进行第五次迁徙。赖六郎兄弟九人及同世次的赖荣分徙清流、归化、赣州、宁都、会昌等地。赖朝奉于南宋年间,迁福建蒲田县,后裔於宋元之交迁潮洲、澄海、潮安等地。赖虞观、赖朝美后裔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自上杭古田迁居永定汤湖,赖朝英于南宋理宗年间任宁化县知县,卸任时迁宁化石壁开基。
(五)由闽、赣播迁粤、湘、桂、滇、川、台等省。
明、清之间,赖氏后裔进行第六次迁徙。其中赖朝美、赖承主后裔迁入广东蕉岭、大埔、梅县、平远、兴宁、五华、紫金等地。赖朝美后裔赖显佑三世孙赖汉臣迁梅县松口,传至赖昌迁至兴宁县西厢赖塘背小庵窝;赖显佑五世孙赖永昌迁至博罗;赖显佑七世孙赖宗泰、八世孙赖文兴、二十二世孙赖捷浪迁至五华安流。赖显益后裔迁至平远县石圳、大埔县阴那,五华县樟潭、安流等地;赖显吉后裔迁至梅县、五华、大埔、陆河、河源等地;赖朝英三世孙赖荆、赖梁、赖雍之子迁福建大溪安厚、南靖县葛竹、平和县漳汀、绍安下葛田心等地;赖豫、赖徐、赖杨随母许氏迁往饶平、潮州、惠州等地;赖灿第三子赖度后裔迁至广东和平、连平、河源、东莞、广州等地。至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前后,上述赖氏各系后裔陆续迁入紫金开基创业。
三、迁入紫金概况
紫金赖氏,系太始祖叔颍的九十二世孙、赖朝吉十三世孙赖旺一系,于明初由广东东莞茶园首迁归善寺背(今紫金蓝塘自然)开基,距今六百余年。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赖虞观(朝选)、赖朝美、赖朝英等三大系共39位赖氏先祖,先后由江西、福建和广东的平远、大埔、梅县、五华、兴宁、博罗、河源等地迁入紫金县18个镇(村)建基立业,至今,最早迁入历二十三世,最迟在1946年迁入历四世,以赖朝美后裔为最众。据1999年续修《紫金赖氏族谱》统计,全县赖氏总人口有26000多人。
(一)赖虞观(朝选)世系
赖带山赖虞观(朝选)十四世孙,于明嘉靖年间,由福建永定金砂乡迁入广东永安开基,裔孙分居今上义镇老楼坝、沙岗、花园、窑口等村。
(二)赖朝美世系
1、赖显佑裔孙
赖永昌赖显佑五世孙,于明初由福建永定迁博罗,又移河源,再徙今紫金附城黄花。赖永昌五世孙赖仁可,于明万历年间迁川龙(今瓦溪新龙)开基。
赖文兴赖显佑八世孙,于明万历年间,由五华安流迁入今紫金艳桑开基。 赖崇文、赖崇礼赖显佑十二世孙,于明末由兴宁西厢老虎陂分别迁入永安古竹约(今古竹上洞、义容园岭)开基。
赖参廷赖显佑十四世孙、赖崇乐三世孙、赖鉴堂第三子,于明万历年后期由河源蓝口迁宽得都(今紫金义容古竹一带),初居古竹约河子径,后徙义容桥田约(甘棠)开基。赖参廷生四子,长子赖日兴、三子赖日章留居甘棠;二子赖日贤、四世孙赖吾彪,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迁宝安大鹏古城乌涌村(今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四子赖日化迁本县古竹蓼坑。
赖安仁赖显佑十四世孙。赖安仁四世祖赖思龙由大埔迁入永安县城,建立祠宇。传至赖安仁,于明雍正年间再迁至本县黄塘嶂下开基。后其八世孙赖煜铨、赖伟铨迁至黄塘车前村立居。
赖耀南赖显佑十九世孙,由五华县平南镇大坑尾迁入紫金九树镇官田村开基。
赖寿兰赖显佑二十三世孙,于清末由五华县安流约樟潭村迁入永安县义容桥田约(今南洋村)开基。
赖洪科赖显佑二十一世孙,属兴宁县西厢老虎陂赖汉臣一脉。赖洪科之子赖焕祥,于1946年迁至紫金县石公神(临江镇)开基。
2、赖显益裔孙
赖光宿赖显益公九世孙,于明嘉靖年间率四子,由平远县石圳镇迁入惠州府归善县古竹约(今紫金古竹镇)越王山下留洞村开基。越王山石壁凿有“光宿公寨”等字。尔后,其第三子赖祖宦于明万历年间由古竹留洞迁至永安城外社背立基。
赖全赖显益公九世孙,于明万历初年率子赖万英、孙赖九云,由福建省龙岩州小池乡培斜村迁至永安南门外铳柜下(今紫城镇卫生院址)开基,后赖全后裔分居紫城镇河塘唇、大塘面。
赖坤赖显益公十二世孙,于明隆庆年间由福建永定河塘背迁至永安东门外长龙屋,传至五世孙赖俊祯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再迁今附城井塘开基。
赖可均赖显益十二世孙。赖可均次子赖廷锡于清康熙年间,由大埔阴那(今大埔县英雅镇)迁至紫金瓦溪川龙柏子地开基。
赖希松赖显益十五世孙,明清之交由福建永定古镇坪迁入永安县柏埔官田(今群星村)开基。
赖惠清赖显益十八世孙,于清光绪年间,由长乐县大都约乐和寨长应村(今五华县大都镇长应村)迁入宽得都古竹约蓼坑(今紫金古竹蓼坑陵国村)开基。
赖胜安、赖华赖显益二十一世孙,于清道光年间,由五华县安流天钩嘴(今五华文葵镇福岭村)迁入义容南洋村开基。
3、赖显吉裔孙
赖弘智赖显吉十世孙,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由福建永定汤湖迁入永安(紫金)增塘开基,传至三世孙赖士显、赖士祥长孙赖上挥留居增塘、茜坑,分居附城横径井头、樟村河排;赖士麟次子赖先登迁居乌石书田黎塘;赖士祥次子赖宏俊迁居黄塘曹坑;四子赖宏美迁居蓝塘茜坑。
赖振凤赖显吉十二世孙,由梅县程江油坊垅迁居镇平县(今蕉岭),传至赖明权之子赖士硕、赖士文、赖士盛、赖士举、赖土展、赖士仁兄弟,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1776~1800年),迁至永安县上石约黄塘埔(今紫金蓝塘自然村黄菓窝)开基。
赖贤才赖显吉十二世孙赖贤才传至十一世赖奕汉、赖舜源,十二世孙赖均华、赖均钢、赖均权、赖振文、赖春秀、赖春和,十三世孙赖镜龙等,先后于民国时期,由五华长布迁至紫金义容坪山塘鸡公田开基。
赖文茂赖显吉十二世孙,明朝年间自大埔县迁永安县(今紫金)黄塘车前璜坑上坪开基。传至三世孙赖朝任、赖朝烈迁本县乌石岗尾开基,赖朝玉留居车前横坑上坪。尔后赖朝任又迁广东高要市河台镇。
赖世锡赖显吉十五世孙,于清朝年间由大埔县大靖村亚鹊坪迁入永安县城内下厚街立居,后移附城黄花横径园墩,传至赖兆仁、赖俊仁又迁至青溪龙田开基。赖兆仁长子赖庆侯分居黄塘澄田坑。
赖锦康、赖锦科赖显吉十八世孙,1943年由陆河县南万镇万全村迁至紫金义容鸡公田开基,后于1946年又迁至古竹镇雅色立居。
赖如邦赖显吉十九世孙,清初由河源康禾迁入永安县桥田约(今紫金义容)和平神前围开基。
赖锦源赖显吉二十一世孙,清初由河源康禾迁入古竹吉安田心立居。 赖远容赖显吉二十二世孙。其十八世祖赖碧玉由长乐县(五华)梅林迁居五华长布西布蓝坑,传至赖远容之子赖方英、赖方义,于1947年迁入紫金蓝塘自然石龙头开基。
(三)赖朝英世系
赖万成赖朝英十世孙,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由福建平和漳汀山柑水尾迁入永安县城教场开基。
赖道统、赖道纪赖朝英十二世孙,于明朝万历年间,随叔父赖天义由福建平和山柑茅仙庵(今芦溪漳汀田心楼)迁入永安县(今紫金)城内,于崇祯二年(1629年)在县城内龙腾街,建筑宗祠。赖道统长子赖胤泰生六子,长子赖时腾后裔迁四川,第四子赖时惠,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迁蓝塘寺背,赖时惠九世孙赖辉文,于1949年前迁至本县义容圩经商定居;次子赖胤恒分居龙窝高塘;赖道纪生八子:长子赖胤达留居县城,分居城郊鲤子塘,三世孙赖文钧迁附城林田双龙坪;次子赖胤伟迁居黄塘双下;三子赖胤香迁九和双罗;四子赖胤嘉迁本县下石黄洞坑及石公神(临江镇),后迁徙未详;五子赖胤璋迁上义镇;六子赖胤震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迁至本县附城黄花水尾开基,其长孙赖文钜迁青溪田心赖屋排;七子赖胤辉无嗣;八子赖胤桂居县城龙腾街。
赖道弘、赖道才赖朝英十二世孙,据福建省南靖县葛竹《赖氏族谱》载,属赖朝英四世孙赖元兴一脉。赖道弘、赖道才之父赖大顺,约于明嘉靖年间由平和县留恩平林初迁博罗莫村石嘴围。赖大顺生四子,次子赖道弘于明万历年间,由博罗莫村迁入永安汤坑洋尾湖(紫金义容),再迁县城东门儒林街,后迁至石马阁创业。三子赖道才承耕其兄赖道弘田产,移居中坝袁田。赖道才九世孙赖招、赖义,于民国时期由中坝袁田迁至瓦溪新龙粽子岗定居。
赖殿白赖朝英十五世孙,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平和漳汀司山柑村(今平和县芦溪镇)迁居永安县(紫金)蓝塘万寨子开基。
赖程赖朝英二十世孙,约于清咸丰年间,偕赖道才支系迁入永安县中坝镇姜輋村立居。
赖发赖朝英二十九世孙,赖发四世孙赖佛波过嗣给赖殿白九世孙赖文祥,后裔居蓝塘镇汉塘村梅树屯。
(四)赖朝吉世系
赖旺赖朝吉十三世孙,于明初由东莞茶园迁惠州府归善县(今紫金)蓝塘寺背开基。
(五)待考支系
赖锡三赖朝英二十一世孙,该支系裔孙居住紫城镇山排下,上祖源流待考。该支系裔孙历代习惯到县城龙腾街“赖氏宗祠”祭祖,故归属赖朝英系。
赖如来赖朝美十六世孙,其子赖源奎约于清朝初年,由福建省携先祖赖如来骨骸,迁至紫金凤安横排锡坑开基。上祖源流待考。
赖惟桥赖朝美十八世孙,约于清康熙年间由紫金蓝塘迁至上义陂角开基。上祖源流待考。
四、宗祠、堂联及故事
(一)紫金县城赖氏宗祠
1、紫金县城龙腾街赖氏宗祠
该祠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座南向北,属客家围龙屋结构,共有厢房28间。围龙与祠堂之间,东西南三面是露天天井,两横门厅东西两侧各挖有古井一口,一年四季井水甘甜,可供饮用。总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民间称为“蟹形”。
门联:
宗功广大,祖德高深。
顶梁联:
始于周而兴于唐,忆当年富贵相承,文安邦武定国,祖德宗功,瓜瓞绵延垂不朽;
来乎闽则迁乎紫,观此日儿孙蕃衍,父能仁子尽孝,水源木本,箕裘绍美福无边。
2、黄花水尾赖胤震祠
该祠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87年),1992年重修。
顶梁联:
绍秘书一脉,心传博古通今,上下年间,许多学士儒忠,大才源远; 念布衣全身,道泛理精法力,纵横世代,造作诸侯将相,积德流芳。
3、义容镇甘棠“宗祠”
该祠始建于明天启(1625年)年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7月重修。1989年,赖庆荣、赖廷源、赖麟祥等人资助再修。上五下五两头横,砖木结构建筑。
门联:
居余棠荫,郡锡松阳。
天子壁神厨联:
时当春露秋霜,涧藻溪蘋,尝明事祀;
四、宗祠、堂联及故事
(一)紫金县城赖氏宗祠
1、紫金县城龙腾街赖氏宗祠
该祠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座南向北,属客家围龙屋结构,共有厢房28间。围龙与祠堂之间,东西南三面是露天天井,两横门厅东西两侧各挖有古井一口,一年四季井水甘甜,可供饮用。总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民间称为“蟹形”。
门联:
宗功广大,祖德高深。
顶梁联:
始于周而兴于唐,忆当年富贵相承,文安邦武定国,祖德宗功,瓜瓞绵延垂不朽;
来乎闽则迁乎紫,观此日儿孙蕃衍,父能仁子尽孝,水源木本,箕裘绍美福无边。
2、黄花水尾赖胤震祠
该祠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87年),1992年重修。
顶梁联:
绍秘书一脉,心传博古通今,上下年间,许多学士儒忠,大才源远; 念布衣全身,道泛理精法力,纵横世代,造作诸侯将相,积德流芳。
3、义容镇甘棠“宗祠”
该祠始建于明天启(1625年)年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7月重修。1989年,赖庆荣、赖廷源、赖麟祥等人资助再修。上五下五两头横,砖木结构建筑。
门联:
居余棠荫,郡锡松阳。
天子壁神厨联:
时当春露秋霜,涧藻溪蘋,尝明事祀;
业有创,绩有垂,念先人功德浩宏,追根无疆,惟愿千秋隆俎豆; 田可耕,书可读,思后裔源流广大,继承勿替,还期奕世庆衣冠。
7、蓝塘镇寺背赖时惠祠
该祠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乾隆四年(1739年)被洪水冲毁,同年重建。为上三下三两横廊,砖木结构。
门联:
松阳世第,颍水家声。
顶梁联:
始轩辕,念九代,武封颍川,列诸侯,膺相国,绳其祖武,蕃福建,衍南粤,功高业显,崇礼尚义,祖德流芳昌百世;
兴赖国,溯一脉,晋赐松阳,掌御史,号大夫,贻厥孙谋,播秋江,奠寺背,钟灵毓秀,重教兴族,人文蔚起著千秋。
8、蓝塘镇自然万寨子赖殿白祠
该祠建于清康熙年间,1996年重修。为上三下三两向廊,砖木结构。 顶梁联:
脉发西岐,周封赖国,衍闽南,万寨奠基,旗师马鞍前后峙,玉印悬堂,地势钟灵流百世;
支分东晋,御赐松阳,蕃紫邑,自然筑祠,茜南蓉水左右抱,金龙锁江,天然毓秀著千秋。
9、蓝塘自然下田赖廷辉祠
顶梁联:
辕渊远祖,周封赖国,族衍神州,朝兴福建,天发永安,继往开来螽斯振;
系溯颍水,晋赐松阳,清谕西川,时蕃寺背,廷奠雅田,承先启后瓜瓞绵。
10、上义镇赖氏宗祠
该祠建于明嘉靖年间,1946年重修,1996年再修。为上三下三砖木结构,包门楼钢混结构建筑。
门联:
颍川门第,松郡家风。
顶梁联:
溯我祖封始汉阳,后西川,移闽汀,数十代,经营上义,衍居始兴,虎踞龙盘,山清水秀,长荫人文以济济;
念乃祠建自明季,历清朝,及民国,肆百载,重光堂构,继美奂仑,翚飞鸟革,竹苞松茂,永垂瓜瓞发绵绵。
11、古竹镇留洞赖光宿祠
该祠建于明末清初,于1997年重修。
门联:
松阳世泽,颍水家声。
顶梁联:
积善仰前徽,承祖德,颂宗功,忠良孝悌,徽传颍水源流远; 存仁垂后祀,启裔系,寄儿孙,勤俭持家,业创留洞世泽长。
12、黄塘镇嶂下赖氏宗祠
顶梁联:
颍川溯渊源,闽州发迹,修功积德,金山蕃衍,嶂下相承,继美宏骏业; 明堂光世泽,大埔繁衍,崇文尚学,上坪荣耀,社前声腾,壁绍展鸿图。
13、龙窝高塘赖胤恒祠
顶梁联:
颍郡发前徽,具见祖德宗功,武烈磷磷光国策;
高塘开俊业,惟期枝荣叶盛,文人绰绰振家声。
14、深圳龙岗大鹏“振威将军第”联选
大门联:
奉旨抗英筹战略,秉承护国著奇功。
福建巡抚庚兄郑庆彤敬题道光廿六年(1846年)
第一进门联:
三代五将,护国定疆,清史留正气;
六韬三略,擅用筹边,御旨赞英豪。
第二进门联:
命驱英船恩爵擅筹九龙穿鼻海战六凯奏;
显击得忌刺士受困阵中折肘翻涛全败北。
赖吾彪墓联:
源流紫金清乾居世胄,典坟窑坳虎穴出英雄。
(二)故事
1、义容赖刘两姓联袂建祠
义容赖氏始祖赖参廷,于明万历年间,由河源蓝口迁永安(今紫金)开基。初居古竹约河子径,后见桥田约庚娘窝(今义容甘棠)山环水绕,风景优美,迁居于此。初时与刘起茂共屋而居。历经数代和睦相处,情同手足,两姓蕃衍日盛。为共同纪念祖德,两姓后裔商妥,联袂兴建宗祠。祠宇初成,大门上挂“宗祠”横匾至今。祠内上厅正中上供两姓开基始祖牌位,刘姓始祖起刘茂祖牌立大片,赖姓始祖赖参廷立小片。每逢年节或春秋两祭,两姓子孙均同祭两祖。下厅屏风门首上书“妥介堂”三字,为妥善介入之意,以纪念先祖休戚与共、同舟共济的历史。
2、深圳大鹏“振威将军第”
“振威将军第”地处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是一座三进四合院式规模宏大的清代古建筑。将军第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赖恩爵祖籍永安县(今紫金县)义容甘棠,为义容赖参廷九世孙。祖父赖世超武举人,官至二品都尉。父亲赖鹰扬任浙江淀海总兵,叔父赖信扬任福建厦门水师提督,官至一品。弟赖恩禄,将军官衔,任福建晋江镇镇台。
赖恩爵少年随父从军,后在林则徐麾下任职。1839年农历九月,英舰侵犯九龙,赖恩爵主动向钦差大臣林则徐请战抗敌,用火炮装备木船500艘,在大雾掩护下,率军与英舰作战,击沉英舰一艘,击毙英军30多人,并打断英军主帅忌刺吐的胳肘,取得鸦片战争首战——九龙海战的胜利。此后,赖恩爵又率水师与英军进行五次战斗,将英军全部逐出尖沙嘴。
道光皇帝因赖恩爵抗击英军有功,晋封“振威将军”,委任广东水师提督,赏红顶花翎,赐“七龙二爪蟒袍服”一件,核准建造将军府第,并亲书“振威将军第”大字,镌刻将军府大门上。
五、上古脉系
第一节
黄帝至赖氏受姓始祖叔颖公脉系
轩辕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帝窖)——后稷——不窟——鞠——公刘——庆节——皇朴——差弗——毁渝——公非——高圉——亚圉——公族娄——太王亶父——季历——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叔颖(赖氏始祖)
第二节
叔颖公至客家赖氏始祖忠诚公脉系
(宁都昭得二派民国卅一年前谱载)
受姓始祖 颖公 轩辕二十九世孙,周文王第十九子,武王封公渝赖国,后之子孙以国为姓,以国土颖川为郡,即今河南许州也。
颖公之子 惠公 夫人刘氏,生子:宣
惠公之子 宣公 夫人陈氏,生子:历
宣公之子 历公 夫人尹氏,生子:平
历公之子 平公 夫人熊氏,生子:桓
平公之子 桓公 夫人商氏,生子:敏
桓公之子 敏公 夫人钟氏,夫妇合葬丰邑东山,生子:襄
敏公之子 襄公 夫人忝氏,生子:成
襄公之子 成公 封赖成侯,夫人杨氏,夫妇合葬洞阳山,生子:冲
成公之子 冲公 受封赖国,夫人彭氏,夫妇合葬活口,生子:章
冲公之子 章公 封章田伯,加赠颖川郡伯王世袭,夫人吴氏,夫妇合葬山田,生子:穆
章公之子 穆公 加封赖国昭王,招为驸马,合葬小子岩,生子:文
穆公之子 文公 仕秦为文正侯,夫人赵氏,夫妇合葬湖口,生子:添
文公之子 添公 夫人吕氏,夫妇合葬黎田口(以上十四世皆国君也。鲁昭公四年,癸亥(公元538年)秋七月,楚子人,赖除,制楚子灭赖之后,降为郡县,赖之子孙散布颖川,时春秋及战国与秦代,无所考据。迨十余世后,始有赖先,国显爵,汉交趾太守,而赖姓复兴焉。)
添公之裔 先公 汉景帝(不少老谱载:汉文帝二年)时举公为文学孝廉,官拜户部主事,收仓粮不避权贵,清查田豪右敛迹,复任交趾太守,夫人李氏,生子:仙芝
先公之子 仙芝公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官拜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加上柱国太子太师,资善大夫,夫人尹氏,合葬东玉资山口,黄龙戏水形,子一:好古
仙芝之子 好古公 西汉屡召不仕,愿隐布衣,以公直言上殿奏事,封为秉公隐士
好古之子 珠公 东汉桓帝以功封开国公因忠谏君贬汝州刺史八年复命仍封开国公奉敕告命还乡居颍川世袭官爵妣王夫人 葬太子阅下朝天师形 生妙通公
珠之子 妙通公 桓帝永寿时举才能二年官任秘书郎拜崇政太阁学士嘉议大夫赠太子太师 妣郑氏 合葬大田市口金鳅下 海形 生忠郎公
妙通之子 忠郎公 西汉初官两朝学待讲因谏贬广东东西两道监察御史巡按两省 妣张氏 葬蓝田司口犀牛下滩形 生真 郎公
忠郎之子 真郎公 行真二府君以官生不仕 妣杨夫人 葬源口将军比剑形 生二子:评一郎公 评二郎公
六、渊流篇
第一节:赖氏源自赖国
史载,赖氏源于赖国。商朝末期,纣王无道,荒淫残暴,民不聊生。武王兴兵,命弟叔颖率兵,共同伐纣,战于牧野,纣王战败,于朝歌鹿台自*焚身亡,商遂亡。公元前1046年武王立周有天下。功成,叔颖退兵,驻于赖地。念叔颖灭纣有功,敕封子爵,敕赖地为其食邑,又封驻地为赖国,系子爵国。宋。郑樵所 撰《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 “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元·马端临着《文献通考》载:“赖氏,子爵国,在……今蔡州褒信县”。清·顺治《息县志》载:“赖……子爵,武王十有三年己卯建国,至景王七年癸亥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遂灭赖……传国历五百八十五年。”这就是赖国的来历。
赖国是个诸侯国,本姬姓苗裔。春秋末期,鲁昭公四年〔周景王七年,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癸亥七月,楚灵王以诸侯之师伐吴,遂以诸侯灭赖。赖国被并后,迁赖于河南颖水上游,也即后来秦置颖川郡境,子孙心怀故国,以国为氏。这就是赖姓的来历。赖氏后裔皆尊叔颖公为太世始祖。
《三字经。百家姓》载:赖姓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源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周武王有弟叔颖公被封于赖,授封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为氏,这是河南赖氏。二是源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相传炎帝后裔烈山氏,是古姜族的四个氏族部落之一。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历乡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南迁后,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楚灭赖后,以国为氏。
客家赖氏源自姬姓。据唐代以来赣南《赖氏族谱》记载,“赖氏之先,春秋有赖国者,本周姬姓”。“赖氏本周姬姓,颖公封于赖国,后之子孙遂以国为氏”。“赖姓以国为姓,本姬 ”。“赖氏即周封国,历传为楚并遂以国为姓”。其他各地赖氏老谱都有类似记载。赖氏历代先贤考述中也都认定“姬姓说”。
第二节:颖川赖氏源自中原
颖川赖氏 源自中原。中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秦王政十七(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在中原设颖川郡,辖今河南中部及南部。公元前538年,楚子灭赖国,迁赖于鄢。“鄢”在何处?局《史记·伍胥列传》载鄢地所在,徐广《史记集解》曰:“颖川鄢陵是”。因为今河南中部及安徽西北一带,在春秋后期,一直是楚国与其它诸侯国争夺的焦点,楚国不断调防充实北部边邑。因此,公元前538年楚“迁赖于鄢”的“鄢”不是处于楚国腹地的“鄢”(今湖北宜城),而是在今河南中部的“鄢”(今河南鄢陵)。鄢在颖水上游,今河南鄢陵地,赖国子孙迁鄢陵后,心怀故国,以国为姓,在颖川郡形成了赖姓第一郡望,这就是颖川赖氏的来历。
第三节:客家赖氏源自赣南
叔颖公后裔忠诚公、评二郎之子渊公、伯通公六世祖希泰公,皆先后由中原迁来客家摇篮-------赣南,衍传为客家赖氏。
忠诚公于三国末,由河南颖川迁来江西赣南之桴源,带来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的民风习俗融为一起,形成概有中原古文化的遗风,又有区别与创新的一种新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忠诚公是客家赖氏始祖,是评一郎公五世孙忠郎公七世孙,派衍百万人口,成为客家赖氏的主干大流。渊公是评二郎之子,忠郎公四世孙,早年由颖川迁来赣南雩邑。伯通公派是庭宣公后裔,由河南郑州西乡迁来赣南,在南康立基。三大源流都是颍公后裔,都从河南迁来赣南,形成客家赖氏。按其个阶段发展的地望可称:桴源赖氏松阳赖氏、宁都赖氏、于都城南赖氏、康邑赖氏,这就是客家赖氏的来历。
1.桴源赖氏
三国时期忠诚公官任都尉,本居河南颖川平宁里。为避祸乱,辞官避世,举家南迁,由河南颖川地迁来揭阳(宁都古县名)之桴源,在嵩山峻岭的梅水万山之巅,择地梅江源头
的一块胃形谷地开辟而居。桴源是赖氏南迁的第一个居住点,第一个中转站,是客家赖氏的发祥地,在赖氏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按地望称“桴源赖氏”。
2.松阳赖氏
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桴源赖氏二世祖光公字列宝,仕浙东刺史,由源桴仕徒浙江。东晋宁康间,四世祖庄公任南康郡太守,后见“世事日非”而离赣,迁居浙江松阳县。五世祖遇公,升任江东太守。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十月十六日,以父居松阳为由,上书奏松阳为郡。晋安帝于十一月十三日,亲书“松阳郡”三字赐予遇公,为“万世之郡”。自此,始有“松阳赖氏”。这是赖氏发展史中的第三个地望。
3.宁都赖氏
南朝元嘉间,桴源赖氏七世祖砚公字仲方,同弟毅公字仲坚,为避乱,归隐老祖居揭阳,“追寻忠诚公芳踪,避居故地桴源”。因洪水为患,又迁金光里三都(今宁都洛口)及金精山堑口。后于元嘉末年(公元453年)迁至赤竹坪拓荒筑室,遂号“筑室翁”。赤竹坪(今您宁都县城地)系梅江河畔平川,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仲方公诗礼传家,洁身自好,传承耕读治家的客家门风,丁口大发,衍为“七宣八派”。客家赖氏进入鼎盛发展时期,大量外迁亦始于此。郁公之子定公大用,陈宣帝大建间(569---582年)由虔化仕徙潭州(湖南长沙)灿公七子:昭、得、度、明、思、求、彦,“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有司奏将赤竹坪易为虔化县治,朝廷褒封赖文辉公食邑千户,赐职士官。辉固辞曰:‘臣世食邑颖川,今去爵位迁徙至此,一身之荣何足为贵,愿乐田里足矣!’遂斋金银各百两,及地名官竹园、钓州、绕塔岭下田地贸易,将祖坟地宅改立虔化县治”。《桴源赖氏族谱》也载,文辉公是处理赤竹坪为虔化县治的当事人。此后,唯昭公留居谨守祖地,余皆各迁一方。度公返迁桴源。彦公于公元597年仕徙扬州。明公之子由虔化迁水西(今江西抚州)。思公派迁五子石(今江西石城)等地。求公派迁会昌铁炉巷等地。得公长子标公本居虔化,以锦衣卫仕唐,干封元年(公元666年)前,奉旨西征,功勋卓著,升直殿大将军。高宗甲戌年(公元674年)闽省寇乱,标公统兵五路,赴闽剿寇,追乱寇于上杭地而平息,又奉谕敕镇守闽汀于上杭古田坪埔,遂摔眷属而家焉。极公、枢公、追随兄长标公由虔化迁居福建上杭古田,极公又迁宁化石牛村,枢公则迁清流县黄家地,裔播闽省,尊标公为入闽始祖。此后经往复迁徙,衍播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这是赖氏发展史上的第四个地望,“宁都赖氏”。
4、于都城南赖氏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期间,评二郎公之子渊公为裨将,戍守章贡时,念曾祖父忠郎公东汉初任两粤监察御史路过章贡,有辟基之训,遂肯堂构,置田庄于雩邑而家焉。渊公之孙萱公又迁于都水南,家业兴旺,子孙发达,谓“于都城南赖氏”。至唐乾元年前,已陆续外徙。唯十六世祖棐公派留于邑。棐公字沈父,又称忱甫,七岁能文,唐乾元举进士第,授崇文馆校书郎,不就,退居田里,著书撰谱。远近名贤,悉游门下,建“秘书坊”、“秘书楼”。其次子灿公,字仲明,迁于都城中十字街。至48世,形成于都赖氏城西派和城东派,行派各异。后陆续外迁。最后一支,六十五世美湖公,于清道光间由于都樟木坑迁吉安羊古脑。民国间,六十八世相清公,由羊古脑迁富田花岩新石坑立居。评二郎公派,是客家赖氏第二大源流。其裔在清后叶,已陆续往外播迁。
5.康邑赖氏
北宋后叶,伯通公六世祖希泰公由河南郑州西乡,以乡贡授豫章郡虔州府赣县县令,而始迁赣南。其长孙继先,由进士授扬州刺史,升殿中侍御史,卒于京(杭州),弟继祖扶柩南归,葬南康旭山之阳。为奉墓祀,继先之子伯通公于南宋定居南康县城,为康邑赖氏基祖。其下六子形成六大房,分布于南康市区、潭口江坝、三益、朱坊、镜坝、十八塘、唐江、浮石、潭东及其他乡镇;外县有大余新城、赤石、内良、赣县沙地、兴国县高兴圩、遂川县城及南昌市区;外省有辽宁、四川、广东、台湾等地。
庭宣公字桓足,为紫金光卢大夫,生育春秋时期周平王庚辰(公元前761年)五月初五日,配储氏,夫妇合葬洛阳莲花岽。十五世善性公徙中州河南宾兴乡,二十二世祖振公同兄祖仁公居河南郑州西乡,为开基祖。四十五世希泰公于北宋后期,仕徙虔州府赣县。五十世伯通公,于南宋开基南康。庭宣公源于“周文王十九子寅公(颖公)封赖国,属颖川迭传,由姬姓派生,以国为姓”(康邑伯通公派《赖氏族谱》),这是赣南第三支源流。
综上所述,评一郎公裔忠诚公派桴源赖氏,评二郎公派于都城南赖氏,伯通公派康邑赖氏,三派都是叔颖公后裔。三枝同一体,以国为氏,由姬姓派生,同属颖川堂。
第四节赖氏郡望、堂名
郡望的原义,是指历史上聚居于某郡的豪门大簇,在地方上为人们所尊重和仰望。随着门阀世族的崩溃,郡望已变成一些姓氏家族祖居地和发祥地的代名词。堂名,又称堂号。最初是指各分支宗祠的专用名称、名号。后来,许多姓氏的堂号都直接取自本姓的郡号。直观反映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及发祥地。
赖氏的郡望和堂名主要有“两郡”(颖川郡、松阳郡)“三堂号”(颖川堂、松阳堂、西川堂)。
1.颖川郡和颖川堂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灭赖国后,迁赖于鄢,鄢在今河南省西部,即鄢陵县地。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设置“颖川郡”时,含鄢陵、嵩山、平顶山、漯河一带及禹县和许昌地区。赖国子孙历尽磨难居于斯,心怀故国,以国为姓,以胄相承,以所居地颖川郡为郡望。以颖川郡号为堂名,曰:“颖川堂”。《御制百家姓》载:同此堂名的姓氏有“陈、钟、干、乌、赖、拓跋”(《百家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几姓间,互称“老华”。颖川堂是赖氏的始发堂号。
2.松阳郡和松阳堂
三国末,忠诚公南迁至庐陵郡南部都尉之揭阳县(江西宁都古县名)的桴源后,桴源二世祖光公于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任浙东刺史,而往浙。东晋宁康间(公元373----375年),四世祖庄公任南康郡太守,后见“世事日非”而离赣。“因祖父光公从东海王司马越讨颖,卒于军营,天府治丧,还葬浙东城西,而迁往浙江松阳县居焉。”(据桴源赖氏族谱、龙南赖氏族谱及县志所载),五世祖遇公升授江东太守后,于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十月十六日,以父居松阳为由,上书奏松阳为郡,晋安帝于十一月十三日,亲书“松阳郡”三字赐予遇公,亲颁“赐郡”诏书。从公元398年后,赖氏始有松阳郡字谓。仲仿公返迁赣南,元嘉末年(公元453年),筑居赤竹坪,曾建“复松亭”意即复兴松阳大业。此后由宁都迁出者,大都用“松阳堂”为堂号。松阳堂是赖氏的继发堂号。
附:“奏表”和“诏书”
请松阳郡表
晋隆安二年十月十六日,江东太守,参赞军务兼屯田兵备道副使升大司马赖遇,上请松阳为新郡,表曰:臣祖袭封周土,食邑颖川,始以开国,继以承家,赐姓锡郡,固宜世世守之,罔敢或隧焉,但前朝之胙土,奕禩犹存 ,熙朝之丕基,后人应廓(扩),臣父 庄蒙
恩擢任虔州洊升司马,离活州丰宁之故地,驻安远桴源之胜区,水秀山清,悉属皇家带砺,
田腴原朊,颇饶臣子食衣,若不肇锡嘉名,山川减色,如具颂宠颁徽号,夙夜衔恩,恳请圣天子特笔亲书“松阳郡”三字 天章下贲,宗祖叨荣,纶诏遥临,子孙世守,此乃 非常之宝,何妨格外以施,臣不胜翘首望 光,顿足待命之至,谨表。皇帝制曰:卿父懋着懿级,甚属可嘉,朕以御笔亲书“松阳郡”三字为卿万世之郡,子子孙孙毋废违朕命,谨表。
锡松阳郡名制
皇帝制曰:
郡号之称,各由所居之地而名,遇之赖姓,出于昭代赐姓之国,郡名颖川,盖由先人食邑而然。今江东府知府赖遇,因父赖庄迁居浙江处州松阳县,奏请松阳居为郡,请命于朕,盖欲普天下知赖之复有松阳也,朕以御笔亲书“松阳郡”三字 赐予江东府知府赖遇
赞 曰
锡之松阳 亘古流芳
子孙千亿 忠孝名扬
若玉阳之永暴 如青松之坚刚
敕命既颁 四海传扬
大晋隆安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奉行
(注:1.隆安二年,即晋安帝建平元年,戊戌,即公元398年;
2.录自宁都得公派道光十七年版《赖氏族谱》)
3.南康郡
4.赖氏在迁移过程中,又在南康(今江西赣南)、河南(今洛阳一带)形成望族,产生南康、河南两个郡望,忠诚公派三国末迁揭阳桴源后,发展很快,在南康成为赖姓的郡望之一。
4.西川堂
取文王迁于岐山(西岐),叔颖公为文王之子,溯其本源,故称“西川堂”。此外尚有赖、罗、傅的亲堂关系问题。
赖、罗、傅三姓子民都居河南,都由姬姓派生,同属黄帝子孙。楚灵王并赖时,赖国子民为避遭杀戮,改为有姻亲关系的罗姓或傅姓。后来罗国傅国被楚所灭时,也如故改姓。衍传数代后,并未改回原姓。因此,三姓间亲如手足。因堂号不同,而有“亲堂”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