鈺龍網 手机版

○ 首页 > 青田 > 文史综合

担水巷:昔日何人在担水

中国青田网 2011-3-25 浏览:306

曾经,这棵植于百余年前的大榕树,是担水巷周边孩子的“儿童乐园”

    社会的发展,改变着小巷的同时,也改变了小巷居民的生活,现在担水巷里再也见不到那来来回回的担水身影了

  《论语》记载,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常疑惑那该是怎样的一条小巷,难不成是由一条带着倾圮的墙面围成的记忆之巷。用时人的眼界,去寻找古人的居所固然不可得。但是,今见了担水巷,不由得暗忖,这就是新时代华丽面纱下的“陋巷”了。

  担水巷,南起宝幢街,北至鹤城路,现为县经贸局办公楼所在街巷。巷子并没有幽深的长度,也没有宽阔的路面,大约百米长的巷道,一览无余。上了百岁的老榕树,静静地伫立在巷边上,照看着“陋巷”里的人与事。

  图/文 王新华

  大话

  担水巷

  “你知道担水巷名字的由来吗?”

  “不知道。”

  “记不清楚了!”

  “好像听说过,不过忘了是怎么回事。”

  笔者询问了几个担水巷的老居民,对于巷名的来历,他们也模糊不清了。有些人的脑海里从无关于此名的任何记忆;有些人隐约记得曾今有个传说,传说的内容业已忘记。那么担水巷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据《青田县地名志》记载:担水巷,原名滑石巷,以巷口有块长三米,宽米余的石板滑动不定故名。后石废,因群众经常去县前井担水,来往频繁,习俗改成担水巷。

  而在民间,巷名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相传与我国的山水诗鼻祖——南朝宋时诗人谢灵运有关。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后人将谢灵运与陶渊明并称,说“渊明独得田园之趣,灵运独得山水之美”,宋少帝时曾任永嘉太守。

  在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期间,有一年,青田大旱,半年多没下过一场透雨,旱得树木枝枯叶焦,田园荒芜,饥民成群。谢灵运奉命到青田查访旱情,赈济灾民,看到这样的情形,便下决心帮助百姓解决吃水困难。于是就带领侍从走遍青田的山前山后,到处寻找地下泉水,但一连几天都没找到。有一天晚上,谢灵运由于白天劳累吃力,一躺下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忽然,有一位仙风道骨、须发斑白的老人来到他的面前,并笑着对他说:“你不是要找水源?记住‘滑落山,屁股下’六个字。”说完,就不见了。

  第二天一早,谢灵运又照常出去找水源。这天,他的目标是太鹤山,可是找遍了太鹤山也未果。当他下山至山脚,突然感到头昏脑涨、眼冒金星,脚下一滑,便跌坐在地。当侍从扶他起来时,他感到屁股湿漉漉的,一摸,发现裤子上粘着不少苔藓。这时,他想起了梦中老人的话 ——“滑落山,屁股下”,心想:莫非这地下有水?就立即叫人在他跌倒的地方挖井。到了半夜,果然挖出了一泓清泉。于是,青田城内的百姓闻讯而来挑水,那来来往往的挑水人群竟把一旁的巷弄挤得满满的。由于青田方言称“挑水”为“担水”,这条巷弄便被人们叫作“担水巷”。传说,为了感谢谢灵运不辞辛劳地为青田百姓寻找水源,人们还在井旁建了座凉亭以作纪念,并称之为谢桥亭。

  传说,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担水巷和谢桥亭的来历是否真的跟谢灵运有关,现已无从考证,但无论如何是离不开“担水”这一事实的。

  现居于谢桥小区的徐建华老人,原是担水巷的居民。据她回忆,担水巷对面,有两口水井,一口在谢桥亭附近,一口在米仓巷旁边,是附近居民用来取水之用的。旧城改造之前,小巷并不十分短小,是跟现在的宝幢街相接连的。由于距离瓯江较远,当时居住在此的宝幢街附近的居民都喜欢到对面的水井打水。来来回回,都是经过担水巷的。水井旁,常常有四五个人围着,一起放下吊桶,“咚”的一声溅起了一圈水花,听到声响,上面的人便笑呵呵地收起绳子。吊桶的形制也各不相同,甚是有趣。或是铅桶,或是塑料桶,最好玩的还是用破篮球自制而成的吊桶(将破篮球切去一点,留出一个口子,扎上绳索即可),这种自制地吊桶也是最好打水的工具。有些没带吊桶的人,便守候在一旁,等着向相熟之人借用。而水井里的水,也是经常供不应求。因此,大家早上都早早起身前往水井打水,一伙人带着清晨的朦胧,谈笑风生,好不热闹。

  挑回来的水,不仅仅作为吃喝之用。水井里的水,通常是冬暖夏凉。那时候的夏天,并没有空调来自动降温。居民们把挑来的水,浇在地板上,或是用水擦洗床榻,这样就可以相应地降低室内温度。还有些人,以这里的水做起了生意,挑着打上来的水,走街串巷兜售着。

  社会的发展,改变着小巷的同时,也改变了小巷居民的“担水”生活。自从各家装上了自来水之后,居民们不再热衷于去水井里挑水。慢慢地,水井变的萧条,井里的水不再纯净,也不再有人问津。

  如谢桥亭附近的水井已不见了痕迹;而另一口井则被尘封在高墙内。旧城改造之后,担水巷里的居民被迁移出去了,散居在县城各处。高楼覆盖下的小巷,再也不见曾经担水的身影了。

  闲谈

  古榕树

  榕树,常有“独木成林”之势。虽然,担水巷没有了历史遗留的旧宅地,枝叶繁茂的大榕树却述说着小巷的悠悠岁月。庞大的树冠,状似华盖,看上去,就像一个家园一样。看到榕树,想起榕树,以前巷里的居民便会回忆起那久违了的童年乐趣。如同泰戈尔《榕树》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可曾忘记了那小小的孩子,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 ”

  榕树,植于民国元年以前,到如今约有120余年了。为什么要种棵榕树在巷子里呢?原来,那时鹤城中路没有建成,从太鹤山上流下来的山水是流过小巷的,当时水流比较湍急,巷里的居民担心孩子的安全,于是就决定种棵大榕树,榕树有着粗壮的根枝,不易被水冲坏,而且能够起到减缓水流的作用。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岁月,67岁的朱高年(原担水巷居民,住在担水巷口)显得兴奋不已,那是段与榕树一起成长的日子,爬树成了童年的一大乐趣。也有邻近巷里的小孩过来玩的,因而榕树成了一个“儿童乐园”。每到春季,榕树上便会有很多嫩芽长出,那自然也成了孩子们的一种零嘴,他们称之为“蜡烛”。其实那就是榕树的果实,形状呈扁圆形,生于叶腋,果径不到1厘米,可以食用。朱高年会心地笑着说:“老实说,那小芽还是挺好吃的,味道有点酸酸的,并不很苦。”朱高年还记得因着爬树贪玩,常常忘了回家吃饭的事,都要父亲到树下催促一番,才满是不舍地下树来。

  孩子有孩子的玩法,大人也有大人们的悠闲。旧城改造之前,巷里的房子,最高的房子也就是二层,也有些是一层单间的。那时巷子里没有商铺,都是居民。还有一个祠堂,也居住着人家。居民们大都都在工厂里上班,早出晚归。夏日晚上,一茶几,几张椅,水声和蝉声交汇着。居民们欢喜地聚集在树荫之下,或谈天,或纳凉,自得其乐。榕树,似乎凝聚了巷里居民的心。彼此之间不是血缘至亲,也能找到志同道合之人。

  旧城改造之后,以前的老房子被改建成了高楼,原来的居民都已不在巷内。如今巷里,一边是经贸局的办公楼,另一边是居民楼。居民楼里的住客,也不会去在意历经沧桑的榕树。他们只是小巷的过客,并不打算留下什么,也不计划带走关于此间的记忆。新时代的孩子们,有了机动玩具,有了可口的甜点,也不会再去爬树吃那酸涩的果实。站在榕树下,其支柱根和枝干交织在一起,形似稠密的丛林,风吹拂着枝叶,发出阵阵声响,像是一群孩子的欢歌。担水巷的历史,并没有被高楼所隐覆,而是随着这榕树一起成长着。

打賞資助鈺龍網[关闭窗口
本级分类列表
青田风光
青田赖姓
文史综合
青田名人
青田华侨
○ 相关文章:
·欧洲为啥有那么多浙江人?
·青田县镇乡村历史沿革
·石门头端午节染红鸡蛋的茜草
·青田县2019版行政村名单
·青田县区域沿革
○ 本页手机二维码↓
手机阅读/将本页内容发到微信朋友圈
在微信中:发现-扫一扫,打开,按右上角的图标可将本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将钰龙网 推荐给朋友/装到手机桌面
钰龙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