鈺龍網 手机版

○ 首页 > 青田 > 文史综合

斩龙脉流传在甘肃的刘伯温故事

欧华热线 2011-12-1 浏览:16

                 讲述人:周建睿 兰州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兴隆山深处依旧风景优美

                                刘伯温画像(资料图片)

顾子惠题写的“兴龙山”三字

  刘伯温,一位在中国民间传说介于神人之间的人物,人们总不由自主地把他同姜子牙、诸葛亮等同起来。

  在风云动荡的元末明初,刘伯温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故事,至今人们依旧津津乐道。刘伯温名基,字伯温,谥文成,浙江青田县人。在正史中,刘伯温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却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关于他的传说可以说不胜枚举。至今,兰州民间还流传有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

  明初,兰州是明军和残元势力激烈争夺的要地。对遥远的江淮地区而言,交通不便的兰州似乎难以企及,刘伯温怎么会来兰州斩龙脉呢?说起这个故事,知道的人很多,但仅仅限于了解,知道刘伯温来此斩龙脉而已,至于他为何来兰,故事究竟保存了什么样的群体记忆,无人深究。

  11月26日,兰州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周建睿讲述了他所知道的刘伯温来兰州斩龙脉的故事。

  兴隆山曾叫兴龙山

  我长期在武协工作,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到西北各地拜访一些民间武术家,在同他们的交流过程中,自然也就说起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一些民间故事就是这样知道的。

  我发现,关于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在西北好多地方都有流传。比如在天水秦安,比如在青海民和、贵德。这些故事,虽然版本不尽相同,但结构大体相似。民间传说中,故事的发生地大多为一条山脉主峰余脉,或者在水边等和风水有关联的地方。山的余脉,恰好有座比较深的豁口,附近还有很多红色土壤。于是,人们说,这条山本是条巨龙,结果被刘伯温斩断了,血流把山都染红了。

  在流传在各地的故事中,却很少讲到刘伯温是如何发现龙脉的。这我就想起了在榆中兴隆山下听到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我在兴隆山边的一位民间武术家中听说的,后来在榆中的其他地方,也听到了相类似的故事。

  乡亲们告诉我,兴隆山原先并不叫兴隆山,而是叫兴龙山。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是天水人,对于兴隆山的认识也停留在书本上,书本上写为“兴隆山”,乍一听乡亲们这样说,我自然很吃惊。

  在和他们喝酒聊天中,乡亲们慢慢道出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蒲阴阳找出了龙脉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在以前,兴隆山并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山中的生态环境比现在好得多。人们说,山中森林密布,林间走兽成群,潭水里蛟龙出没。那时,人少,工具落后,乡亲们很少走入大山深处。山边有个小村庄,村民们农猎兼营,种着几亩地,闲了就在山边猎点野鸡、兔子、鹿之类的动物,补贴生活。

  这个小村庄中却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人物——蒲阴阳。这个老头不得了,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尤其有一手绝活——看风水。在民间,这样的人往往享有着非常高的威望。周围几十里地的乡亲们都请他看风水,选吉地,生意好得很。

  蒲阴阳虽然赚了不少钱,奈何后人不成器,两个儿子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一事无成。匆匆几十年过去了,蒲阴阳人老体衰了,他的儿子们着急了。父亲跑不动了收入也少了,生活水平就逐渐下降了,最为关键的是老人家当了一辈子的阴阳,但至今没有给自己选择一块吉地。

  一天,两个儿子按捺不住就去问个究竟,蒲阴阳说,不是我不为你们着想,而是你们根基不行。兴隆山上真有盘龙卧虎的吉地。给你们说了反而糟蹋了龙脉。

  两个儿子别的没有记住,单单将龙脉牢牢地记下。蒲阴阳临终之际,两个儿子再次去问他,你老人家归天后,到底要埋在什么地方呢?务必为后人着想一下。蒲阴阳本来不想说,奈何架不住儿子再三追问,只好留下话。

  老头说,他死后不要声张,不要给任何人讲,把“身体”用清水洗干净后,赤身用草席裹好,用草绳捆上,向着兴隆山快跑,啥时候草绳断了,就地埋下,不可随便移动,墓修好后,要守墓100天,每天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太阳刚出的时候,要用老头留下的“桑弓柳箭”拉弓三次。等到100天,将柳箭对着太阳射出去。这样你们就出人头地了。

  两个儿子自然对老爹临终的话深信不疑。可是,就在他们准备按照老爹遗言安葬时,却出了岔子。

  惊天一箭射在了金銮殿上

  蒲阴阳的姑娘说,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赤身下葬终究不妥。在她的坚持下,儿子们只好给老汉穿了一条裤子。最后,两个儿子抬着去埋葬了。埋葬后,蒲阴阳的两个儿子天天坚持在日出时分拉弓射日,可他们终究不是细心人,关键时候又出岔子了,日期算错了,到了99天时,他们以为是100天,便迫不及待地拿出桑弓柳箭。等太阳出来时,拉开弓将柳箭射了出去。

  只见那支箭“嗖”的一声,钻入了云霄不知去向了。兄弟俩见此情形,顿时惊呆了。他们害怕惹出什么祸事,赶紧收拾上东西,跑回家去了。

  这支箭飞到了哪里呢?飞到南京城。这时,坐天下的正是朱元璋。早上,朱元璋正在洗漱,就听见“呼”的一声,抬头一看,只见一支箭如同流星一般,带着红光而来,“嘭”就钉在金銮殿的柱子上。这还了得,朱元璋非常生气。让锦衣卫彻查,谁知无所不能的锦衣卫却一筹莫展,根本就找不到是何人所为。

  无奈中朱元璋让刘伯温看看究竟。刘伯温屈指一算说,箭从西北方向而来,主西北方向出龙人,将对大明江山不利。朱元璋听后,赶紧让刘伯温带人到西北去看看,斩断龙脉,确保大明江山平安。

  刘伯温带着人,四处寻访,查看风水地脉。这一天,来到了榆中,只见眼前这一条山脉,山清水秀,奇峰罗列,鸟兽成群,的确不凡;再往前走,河水哗哗流淌,小鱼跳跃。刘伯温断定射出惊天一箭的人就在这一带,就耐下性子慢慢查访,果然打听到了蒲阴阳这个人,更听到了安葬时的怪事。

  于是,刘伯温就带人找到了蒲阴阳的墓,让人把墓挖开看个究竟。谁知,蒲阴阳的墓很神奇,白天挖开了晚上又合上。无奈中刘伯温下令昼夜不停地挖,终于把墓挖开了。这时,人们吃惊地发现,尸体上爬满了长蚂蚁,上半身已经长出了龙鳞。由于穿着裤子,下半身并没有长出龙鳞,奇怪的是一只脚已经跨上了一条土龙,眼看就要腾飞。

  原来是这个蒲阴阳站住了龙脉,刘伯温下令毁墓灭尸。然后,刘伯温又祭起宝剑,将蒲阴阳墓地周围几座山脉砍断。又把兴龙山改为兴隆山。刘伯温斩断龙脉后,此地的“风水”就逐渐不好了。树木长得慢,人们砍得快,生态逐渐变了,就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刘伯温斩断皋兰山龙脉

  据我了解,同一母本的故事在西北很多地方都有流传,只不过细节各有不同。在我老家天水,也流传着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说是刘伯温到秦安后,屈指一算,知道龙脉必定在秦安西川镇一带。果然,他发现了不同之处,一户人家的黑狗很有灵气,经常守着一个芦苇根,原来这支芦苇便是龙脉之根。可是,这支芦苇斩不断,最后人们用芦苇叶子才“斩”断芦苇根,破了龙脉。

  相类似的故事,在兰州也有流传。据民间传说,一日,刘伯温来到兰州城,登望河楼,四处眺望。忽然发现黄河奔腾而去,南北两座大山隔河对峙。黄河中的水汽竟然与南北两山的雾气逐渐融合在一起,南北两山不正是两条龙吗?南面的龙头在皋兰山,北面的龙头在九州台,两龙相交,将要出真龙天子。于是,刘伯温挥剑向皋兰山下斩去,相连的山脉便被斩出缺口。以后,人们就管刘伯温斩龙处叫大豁岘,把皋兰山尾部叫成龙尾山,龙血流下的地方叫红山根。他还在龙尾处修建了四个墩子,人们把那里叫四墩坪,也叫伏龙坪,而且还在坪上建了一座伏龙亭。人们说,龙脉断了后,南北两山生态逐渐恶化,变成了荒山秃岭。

  民间故事,自然都是虚构的,不能当真,但故事留下的信息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从这些流传的故事,我发现了一些共同点,斩断龙脉后当地生态发生了变化。这似乎说明,明初甘肃一些地方的生态变化始于刘伯温,其实不然。

  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西北地区曾经山清水秀,许多地方植被非常好。明代,五泉山修建时还能用本山大木材,到了清末就剩下了荒山秃岭。明初,甘肃各地人口相对较少,可谓地广人稀,所以朱元璋才从山西、江淮等地向甘、宁、青迁来大批人口,戍守边疆,充实当地。人多了,就要砍树盖房,就要开荒种地,生态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人们无法理解,就附会于刘伯温身上,因为他能呼风唤雨,自然也能斩断地脉,改变风和水。我想,刘伯温斩龙脉后当地生态发生了变化,而民间故事就是这一变化的群体记忆。可以这样说,斩龙脉故事背后其实是生态逐渐变化留给人们的记忆。

打賞資助鈺龍網[关闭窗口
本级分类列表
青田风光
青田赖姓
文史综合
青田名人
青田华侨
○ 相关文章:
·地理历史上真正的名家,真正的国师,刘伯温
·斩龙脉流传在甘肃的刘伯温故事
·刘伯温献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兴奋不已
·刘伯温传说
·被神化的刘伯温
○ 本页手机二维码↓
手机阅读/将本页内容发到微信朋友圈
在微信中:发现-扫一扫,打开,按右上角的图标可将本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将钰龙网 推荐给朋友/装到手机桌面
钰龙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