钰盈网健康频道两性

性文化≠黄色文化 张枫:“夜晚的文化”很重要

家庭医生在线 2006/2/27 18:16:54

  话题动机 11月26日下午3点14分,央视一套播出一则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的公益广告——这是我国中央级电视媒体第一次出现涉及安全套及生殖健康的公益广告;紧跟着广州开全国先河,举办首届全国(广州)性文化节。一连串与“性”相关的事件似乎要一举打破中国人几千年来对“性”约定俗成的噤声。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性学会会长,广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枫。

  嘉宾介绍 张枫: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性学会会长,广东人口学会会长,广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先后出版有《党政领导干部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读本》、《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探索》、《与青少年朋友说性》、《性与生殖健康知识丛书》等十几部专著,并在国内乃至海外多种报刊上发表大量文章。

  广东敢于吃螃蟹——举办首届性文化节

  记者:首届全国(广州)性文化节刚刚落下帷幕,这次会展效果如何?您觉得它有何意义?广东又为什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张枫:这次性文化节非常成功,展销会的两个展区很快就被300多个厂家抢购一空;原定演出19场的话剧《醒悟》最后一共演了50场,而且场场爆满,谢幕时常常是满场观众站立鼓掌,久久不肯离去;艾滋病人的彩车游行也引起市民的热烈反应。

  广州第一个举办全国性文化节,是因为条件比较成熟。在这方面,广东一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90年代初开始在青少年中开展性教育、1998年开始在街头巷尾安装安全套自动售贩机,民众性文明程度比较高。再说,广东要建设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就不能光讲“白天的文化”,老百姓的夜晚也要过得科学、安全、有情调啊!这次性文化节的主题是“引导健康性心理、弘扬现代性文化、树立正确性观念、培育新型性道德、普及科学性知识”,其实就是搞好“夜晚的文化”。“夜晚的文化”好不好,与人们的健康、在“白天”的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关系密切,对人口素质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遏制性病与艾滋病蔓延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

  性文化≠黄色文化

  记者:性文化对国人来说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概念,人们对它也有不少的误解,这次性文化节也有人提出异议。您觉得现在民众对“性文化”的理解存在哪些误区?

  张枫:从有人类开始,就有性,有性才有生命的延续,才有人类几千年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那一部分。性文化也是如此,它反映的是人类在针对性和与性有关的物质和精神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包括了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方面。历史上曾出现的“生殖崇拜”、“母亲崇拜”,现在的关于性的“禁忌”等等,都是性文化的一部分。

  很多人认为性文化就是“黄色文化”,这是“黄色文化”是对性文化的异化。衡量性文化有益或有害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人类顺利地生存、不断地繁衍和健康地发展。我们举办性文化节就是要提倡科学的、有道德的性文化,让人们正确地认识性、对待性。

  就像在青少年性教育问题上,父母极力避免对孩子谈性,认为讲多了会误导孩子们早恋、甚至过早接触性。但事实上对孩子讲授性知识和宣传使用避孕套,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教他们使用火柴和刀一样,并不是就要他们去放火、杀人,目的只是让他们懂得怎么去对待和处理这样的事。该发生的事情总要发生,只有做好预防才能把伤害降到最低。

  预防性病、艾滋病形势严峻

  记者:第16个“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是“相互关爱、共享生命”。广东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情况如何?

  张枫:中国现在有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80多万,已进入快速传播期。在广东,艾滋病实际感染人数也达2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形势严峻。

  广东省在预防性病、艾滋病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立艾滋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开展医务人员培训、建设实验室、建立全省HIV职业暴露的应急系统、推广降低危害策略、开展行为干预试点、建立艾滋病治疗基地等等,特别是在加强部门合作方面卓有成效,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所以今后,加大工作和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防病意识、关注艾滋病人将是长期的任务。

  这次“预防艾滋病彩车广州行”效果就很好,10万个安全套在一天里派发一空,市民对艾滋病人不再畏如狼虎,没有出现歧视艾滋病人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好的开始。话剧《醒悟》的现场反应也很让人感动:观众们被剧情感动,表演结束还一直鼓掌不肯离开。用话剧的形式来让人们了解艾滋病和艾滋病人的痛苦,让他们关注、关心艾滋病人,才能和艾滋病人“相互关爱、共享生命”,我觉得这是好办法,很成功。

  中国的艾滋病人多在20至50多岁,但30至35岁的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主要原因就是不洁性行为。如果注意性交安全,使用安全套,那么艾滋病的传播就少了一大途径。

  重点在于普及青少年性教育

  记者:青少年早恋早孕的现象日益增多,青少年性教育的缺乏是重要原因,普及性知识至关重要,广东做得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张枫:不久前,我与朋友在街上看见一对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抱在一起接吻。朋友问我,这样的情况该不该管?我说,当然该管,问题是怎么管,怎么引导。

  推广性教育,重点在于青少年。广东省计生委和省委宣传部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牵头组织进行青少年性教育,但效果一直不甚理想:调查显示,广东省农村家长对青春期子女有性知识教育的不到10%,城市不到30%。父母们觉得不好意思讲,甚至还担心讲了反而带坏孩子。再就是学校的教育也存在不足,教材内容简单含糊、放不开,既说不清道理,也没人愿意看。这样的青少年性教育自然很难达到效果。

  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资讯发达,青少年生理心理成熟较之以前提前了1-2岁却是一个摆在眼前的事实,这让青少年在情感问题上走进一个危险的境地,早恋早孕的现象日益增多。据统计,广东的几个市县里,进行人工流产的女性中,未成年人占了近30%,让人吃惊心痛!

  从这方面来看,避孕套广告解禁是一件好事,为中国的性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对青少年来说,使用避孕套能避免早孕和随之而来的伤害。广东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1998年广东就把避孕套普及到校园、城市、农村和社区。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都能很自然地使用避孕套,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怀孕,对遏制性病、艾滋病的传播也大有帮助。

  在普及性文化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强调健康的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相结合。而提倡性道德、性文明,第一点就是反对婚前性行为,其次才是提倡健康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