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童癖”是以儿童为对象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变态,所谓儿童指的是性发育(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受害者男孩女孩皆有,学术上,它产生于19世纪末,但在西方公众话语中的出现,则基本上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90年代以后,随着打击网络恋童癖色情犯罪的热潮,它逐渐成为公众话语中重要的一个伦理话题。
恋童癖究竟跟什么有关
1、心理因素。爱恋儿童,留恋童年时代。对儿童表示关注,本是人的一种普遍行为,其心理也是无可指责的;但这种行为和心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作为一种观念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并控制人的行为,便成了恋童癖患者。
2、社会因素。有的人因为在工作、生活中,人际关系不好或受挫折,便觉得人心难测,与成年人打交道要费尽心机,因而感到很疲劳、紧张、可怕,而与儿童交往则无需费多大周折动多大脑筋。时间一长便对成人间的人际关系感到厌倦,而把兴趣转到了儿童身上。也有些在青春期时萌发过对异性的好感,而被家长或师长打压,导致成年后无法正常与同龄女子交往,而回想起儿时的“恋情”从而对妙龄女子产生性幻想,并拒绝接触同龄女性。这属于恋童癖行为,但患者一般不会呈现出暴力性行为,一般取决于儿时恋情的情况。也有发生过在青春期时对同龄女性有好感,甚至性幻想,导致同龄人孤立,使得患者对特定年龄的异性有占有欲,甚至有暴力倾向。这也属于恋童癖症状
3、家庭因素。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不好,使之对成年人间的性生活失去兴趣,而把对象转向儿童。
4、性格缺陷。由于性格胆怯、懦弱,缺乏应付危机的能力,当遇到意外的重大精神打击时,如妻子有了外遇而被发现了,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希望退回到童年。于是把心思转到小女孩身上,在心目中把小女孩幻化成两种形象:一是恋人,一是母亲。
5。其它原因。有的则是因为智能发育迟滞、慢性酒精中毒、残废、年老或其他脑病,而接触正常成年女性的机会很少,故将满足性欲的对象转向儿童。
教你如何识别恋童癖的患者
1、要知道,任何一个成年人都有可能猥亵儿童。猥亵儿童者并没有一种特殊的体型特征、职业或人格类型。他们可以是任何性别、任何种族、任何宗教组织的人,也可以从事任何职业,他们的爱好也和别人一样广泛多样。猥亵儿童者会装作很有趣、很可爱、很善良的样子,但潜在的凶手都善于隐藏自己。也就是说,你不能忽略身边任何一个人,每个人都可能是猥亵儿童者
2、大多数猥亵儿童者都轻易地得到了孩子们的信任。遭受性虐待的儿童中,百分之三十是被自己的家庭成员伤害的,百分之六十是被自己认识的非家庭成员伤害的。也就是说,只有百分之十受到了完全不认识的人的伤害。多数情况下,猥亵儿童者是在学校里或通过其他活动认识小孩的,比如邻居、老师、教练、神职人员、音乐老师,或是保姆。家庭成员,比如父母、爷爷辈的、叔叔辈的、表兄妹、继父继母等等,都可能成为犯罪分子。
3、知道猥亵儿童者的共同特点。虽然大家都有可能对儿童进行性虐待,但多数犯罪分子是男性,无论他们的受害者是男还是女。很多性侵害者自己过去也曾是虐待行为的(身体上的或性方面的)受害者。
其中有些人患有精神疾病,比如情绪失常或人格分裂。异性恋和同性恋男性猥亵儿童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同性恋男人更可能猥亵儿童的说法完全没有根据。女性猥亵儿童者更喜欢伤害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