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挂着高价的所谓进口品牌“达芬奇”家具被媒体曝光实属国产,但只是揭开了家具行业重重内幕的冰山一角。
蒋女士从事家具行业近20年,她和几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了业内不少“潜规则”。
本报记者 范彦萍 丁元元 丁烨
猫腻一:故意含混生产地和注册地
业内人士韩先生告诉记者,一般工厂不太会造假,但如果有问题的话,就是工厂注册到国外或者港澳台,然后生产地在国内。
推荐阅读
拒绝平淡 95平彩色简约风格成人童话世界(组图) 京沪郊区楼盘降价跑量
北京抄底客出手 “价跌量涨” 上海银行个贷全面收紧 北京通州多个楼盘推出“特价房” 限购等政策到2015年才会退出 深圳地产黑马“失蹄” 北京中小房企库存6.9万套 韩先生说:“在标牌上,按理说,家具产地写的应该是国内的产地,但有的品牌则故意将产地写成了国外的注册地,混淆视听。
对于这种情况,商场一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80%的品牌都要整改。如果稍微做的地道一点的话,将"国产家具"到国外去兜一圈回来,就成了洋家具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具的大部件是进口的,但零部件是国产的。比如生产一张床,床架和排骨架都是进口的,但旁边的一些木料是国产的。有的零部件在国内组装的,国产的可能性更大。”韩先生透露说。
在商场里,消费者看到的进口家具都是真的,但到底到手的家具有多真,就很难说了。
韩先生给记者打了个比方,“以一张价值不菲的床垫为例,难道消费者还会把床垫拆开吗?就算消费者要检验也是不现实的,如果检验出来是真的,就要承担一笔不菲的检验费。”
猫腻二:找家小作坊山寨,成本低得多
和达芬奇的模式相仿,韩先生透露说,很多经销商会瞒着工厂、瞒着商场、瞒着消费者想方设法贴牌,即找家小作坊,以次充好。一件动辄十几万的家具,到小作坊来“依样画葫芦”,可能只要五分之一的成本,就能拷贝出可以以假乱真的东西来。
韩先生透露说,即使经销商自己不动歪脑筋,也有一些小作坊主动送上门。有趣的是,有的小作坊的做工相当到位,外行看,根本看不出区别。那么如果经销商一味售假,找小作坊贴牌,导致销量上不去难道不会被工厂发现吗?韩先生笑着解释说,由于家具市场不景气,这两年都是经销商比较牛气。卖不出去是应该的,卖到一定数量还会有奖励。一些工厂为了留住经销商还会主动给经销商打折。
也许有较真的消费者会看报税单,但韩先生表示,这个叫“蟹有蟹道”,想要将手续做到位,山人自有渠道。
韩先生透露说,在销售时,有的时候还会看人下单,即给不懂行的人山寨货,给懂行的人进口货。“可是有多少人分的清进口与国产的呢?据我了解,上海一些知名商场内的进口家具有的未必是进口的。但商场大多都"默许"了这种现象。”
猫腻三:一旦牌子“臭”了,立马改个名
要说“黑幕”,从事家具行业近20年的蒋女士则向记者透露:“其实,在家具行业内,各种"猫腻"多得是,一直也没有相关部门采取什么措施。”
她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套普通的一次成型板家具(基本件),市场价怎么也得6000多元。但是你看,有些家具一套才3000多元,却还号称是品质较好的"吉林森工板",其实这个价钱根本拿不下来,肯定是廉价的"三聚氰胺板"。”
然而,对于这种“以次充好”的情况,在辨别时却有很高难度。“我做家具生意这么多年都未必能看出来,”蒋女士表示,“有时候,即便是老木匠,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当然,等时间过了一两年,到底是正宗的实木家具还是贴面的家具,一切就一目了然了。”
整天做这种“坑蒙拐骗”的生意,那些家具厂老板难道不担心吗?当然担心,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业内人士称:“一个品牌做了几年,牌子做"臭"了,老板就会坚决地"改弦易辙"今天叫A厂,明天叫B厂,地址还是那个地址,员工还是那些员工,但老顾客要找到他们就不那么容易了。就算找到了,他们也可以自称是新厂,和原来的厂家没有关系。”
猫腻四:自己开店,不受管制很自由
从事家具行业十几年的资深业内人士霍先生则告诉记者,早在达芬奇在淮海路开出专卖店时,他就去“探过班”,发现所谓的高级进口家具,其实只是“中密度板”。“类似这种喜欢自设专卖店的洋牌子其实也不少,他们愿意花大钱自立门户而不愿进驻红星美凯龙这样的家具大卖场,主要还是因为不进卖场比较"自由",不想受管制。”
“进卖场的家具厂商,除了本身必须提供的资质证明,还要不定期地接受商场的抽查和质监部门的监管。对于进口家具商来说,资质证明更复杂一些。进口家具商需要提供家具材料的检测报告即海关的检疫防疫证明,因为木材有可能会有虫子,进关一定要检疫,其次,因为我国是生产家具的,所以进口家具肯定要收税,所以还有一张进口税单即报关单。另外,还要有家具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和营业执照。而如果厂商独立门户,只要商家能搞定相关方面,什么都不在话下,什么报告都能出,还能帮你写的更好看些,甚至还有枪手会帮他宣传,当中的水相当深。如果你问,为什么那么搞的定,那我告诉你,因为这些专卖店本身都是税收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