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民众的印象中国
2012年05月08日
近些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此处不包括港澳台同胞)前往东欧国家,但他们多半以打工、学习为主,真正观光旅游的并不多。相反,日本和韩国的游客却很多,而打工和学习的却比较少。几乎在每个国家,甚至一些国家的小城市,我都遇到过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的日本和韩国游客,而且男女老少都有。因此,日韩两国在东欧人心目中占的分量比较重。这两国经济实力都不低,更为重要的是,两国公民到这些国家旅游不用签证,游客的大众化特点非常明显。中国到这些国家旅游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且受到签证方面的严格限制。
在东欧国家大街上跑的汽车,虽然多半是德国和法国制造的,但是,也随时能看到日本和韩国品牌的汽车,它们所占的比例也不少,时不时地还可能看到这些汽车的专卖店和工厂。再比如,摄影、摄像器材几乎都是日本品牌的,如索尼、尼康、奥林巴斯、理光等。宾馆、饭店里的电视更是日本和韩国的天下,如松下、东芝、索尼、三星、LG等。无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小城镇,我几乎很少看见中国的名牌产品,只在保加利亚见过一辆中华牌小汽车,在罗马尼亚见过一辆被撞残的奇瑞QQ,倒是在阿尔巴尼亚见过不少辆时风牌农用车。与此相对应,街头广告宣传的亚洲产品也大多是日韩的,在记忆中,我从没见过宣传中国产品的广告。
除了餐馆之外,偶尔在一些稍大的城市里也可以看到专卖中国小商品的街边小店。记得在克罗地亚的斯普里特,我进过一家中国商店。在得知店主、售货员、主要顾客都是中国人之后,我问售货的当地姑娘,为什么叫中国商店,她回答中国货便宜。中国商品等于便宜,这不仅在中东欧国家,就是在全世界可能也是一个共识。就东欧国家而言,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还有中国小商品的集散地,主要是由集装箱组成的摊位,很简陋,就像农村的自由市场。低档、便宜,再加上粗俗的经营方式,中国的小商品又能有多大的影响呢!贴上了低档、便宜标签的中国,能给东欧民众留下的印象又能有多深刻?
绝大多数东欧人没有来过中国,有关中国方面的知识主要从本国特别是西方媒体上获得。那些到过中国访问或旅游的人,去的地方也主要限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正因如此,东欧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缺乏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要么将发达地区等同于中国的全部,要么将一些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当做整体现实。毫无疑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奇迹,但是,至少在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经济没有也不可能统治世界。
我也清清楚楚地看到,社会主义时期那种连结东欧与中国关系的特殊情感纽带早已荡然无存,所有真诚和热情其实都是泛化的,东欧各国民众对哪里来的人大概都是如此。如果留恋于同志加兄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社会主义阵营等昔日的友好情结,那肯定会有沉重的失落感。今天的东欧都返回欧洲了,虽然在程度上有差别,但都抛弃了过去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切。中国改革开放也已经30多年。因此,无论是东欧国家的民众还是中国人,昔日情结只能体现在极少数甚至个别人身上。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东欧已经回归了欧洲,而中国打交道的主要对象是西欧,因为东欧与中国之间在许多方面都缺少必需的互补性。趋向平淡——这就是东欧与中国关系的现实。
(2011年第23期《世界知识》孔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