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人的幸福秘密
作者:陈婉扬 编辑:Thomas
连续2年,芬兰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网络(SDSN)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中排名第一。
该报告每年都会在国际幸福日(3月20日)公布,主要通过六项指标来对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预期寿命、信任度、社会支持、社会自由及腐败程度。
▲2019年《世界幸福报告》排行前五名及得分,前四名均为北欧国家
发达国家如美国排名第19位,英国排名第15位。2019年中国则排在第93位,较2018年的86位,下降了7名。
为什么又是芬兰?芬兰人的收入在发达国家里并不算出众,与卢森堡(约10万美元)、瑞士(8万美元)、美国(5.7万美元)相比,芬兰(约4.3万美元)的人均GDP显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可见,钱与幸福的关系不一定成正比。
如果不是钱的原因,那么是什么让芬兰人幸福指数如此之高?他们的社会,和我们又有哪些不同呢?
一、好山好水
芬兰是北欧国家之一,紧邻俄罗斯,冰川时代长期的侵蚀作用使得芬兰大部分地区较为平坦。芬兰较为靠北的地理位置,却没有带来相同纬度地区(如阿拉斯加、西伯利亚)类似的寒冷天气。
芬兰人大多居住在临海的南部地区。北大西洋暖流、波罗的海的联合效应给芬兰人带来了对严寒的缓冲,首都赫尔辛基冬季气温平均约为-5℃,夏季约为19-21℃,十分宜人。
▲波罗的海与北大西洋暖流的联合效应,使人口密集的北欧南部地区温度宜人
高纬度没能带来严寒,却给芬兰带来了远方的极光与圣诞老人的传说。旅游指南里,芬兰风光都与澄净的湖水、大片的森林、远方的极光结合起来,美不胜收。
而这样的美景在芬兰处处可见。这是因为芬兰一共有18.7万个湖泊,3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72%由森林覆盖。高耸入云的松树、冷杉和桦树是森林里的主力军。
森林每年能提供5亿公斤的野生莓果和20亿公斤的蘑菇,配合湖泊,让远足、观察野生动物、采摘,成为了芬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平均人口来看,每30个芬兰人就拥有一片被森林包围的湖泊,走上几步就可以欣赏到如此景色。
▲芬兰的森林与湖水
这样,温暖夏夜纵情畅游的湖泊随着季节的消逝,等雪落定,最终变成了冬季里的滑冰场。而寒冷的漫漫冬夜里,芬兰人还有一项秘密武器—桑拿。
水多、木头多、天气冷,所有条件加在一起,让桑拿诞生在了芬兰。热气腾腾地蒸桑拿有助于消除日照时间短带来的抑郁情绪。据估计,芬兰约有200万个桑拿房,而芬兰的人口仅为550万人!
芬兰人有一句俗语“Niin metsä vastaa, kuin sinne huudetaan”,直译为森林会回应你的大喊大叫,意译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然的确回应了芬兰人的呼喊,给芬兰人带来了幸福感的厚实基础。
二、瑞典影响下的高福利体系
提到高福利一定会聊起北欧模式,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高税收带来的全面福利体系。
芬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逐渐建立本国的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失业金,基本可以确保从一位公民出生开始,到他走入坟墓时,社会都会为他铺好福利的保障网。
前两年,芬兰是以“不上班,还给你发钱”登上国际新闻头条的,这是芬兰的“基本收入实验”,
▲基本收入实验
从2017年开始,他们随机给2000名的失业公民,无条件地提供每月560欧元的补助,且该补助金并不与其他福利冲突。
芬兰的高福利建立在高税收上,税收收入可达GDP的三分之一。2018年,芬兰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从6%到31.25%不等。高税收基础上获得的资金,被投入在收入保障和社会服务两大块。
▲2018年,芬兰不同收入段的个人所得税率
芬兰是如何建立起这样的福利制度的呢?这还要从北欧模式的发源地—瑞典说起。在1809年之前,芬兰都是瑞典王国的一部分,直到沙俄攻入,才成为了沙俄的大公国。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沙皇时,芬兰才得以宣布独立。
无论是自治的大公国,还是独立的国家,芬兰的法律制度和立法都与瑞典一脉相承,宗教上也不例外。由德意志宗教改革而来的路德宗,是瑞典的主要宗教。自然而然,芬兰也保留了这一特点。
▲瑞典王国16世纪到19世纪的领土变化
在有立法前,教会济贫在很多时候是农村地区唯一有组织的“福利”行为。赈济穷人、提供道德指引,这些都是教会的事情。
19世纪,芬兰的人口翻了一番,没有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贫穷的问题愈发突出。光靠教会显然是不现实的,政府开始逐渐担起救济的责任。
在获得独立之前,芬兰效仿瑞典,通过了数部《济贫法》。在工业化的浪潮中,芬兰的工人们也成立了许多互助组织,为疾病、工伤等提供保险,这些都成为了现代福利的雏形。
而在1918年1月,芬兰刚刚独立不久,内战就爆发了。苏俄支持的赤卫队与德意志帝国支持的政府军“白军”发生了冲突,最终在5月中旬以政府军获胜结束。而战争带来的孤儿、残疾人问题,都是必须靠政府救助来解决问题的。
此时,隔壁瑞典社民党魁首佩尔·阿尔宾·汉森,在1928年提出了“人民之家”的概念。“人民之家”指的是社会应该像一个家庭,人人贡献,人人照顾彼此。
当“大萧条”波及到瑞典时,这样的理念让社民党在1932年赢得了选举。
▲“人民之家”概念提出者—瑞典首相佩尔·阿尔宾·汉森
芬兰紧随其后,开始构建起了自己的福利体系。
三、完善的福利制度提升幸福感
二战开始后,与苏联相邻的芬兰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两国交战两次,一次是芬兰在1939年抵抗苏联入侵,最终丢掉了一些领土。
为此,芬兰与纳粹德国达成合作,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后,与苏联第二次作战。但随着纳粹德国在东线上的败退,芬兰最终倒戈,直到战争结束。
战后,芬兰在巴黎和平条约中被列为纳粹德国的盟友,需要向苏联付大量的战争赔款,北部地区也被纳粹德国付之一炬。整个国家都在贫困的泥潭之中挣扎。
▲战后被摧毁的芬兰村庄
冷战在战后拉开了帷幕。与北欧其他国家不同的是,芬兰拒绝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始终与苏联保持着较好的关系。明哲保身,成了芬兰人政治智慧之一。
芬兰花了6年时间向苏联偿清了5.72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尽管如此,“人民之家”的理念仍旧没有被抛弃,芬兰人开始完善自己的福利体系,目标是在消除贫困的同时,建立经济,把经济增长分配给人民,起到相互支持的作用。
战后,芬兰把注意力集中在妇女、儿童的保健上,来鼓励生育。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劳动力跟上。因此,芬兰通过了一系列确保父母有带薪产假、育儿假的法律,在婴儿出生时,还会给新手妈妈送上“新生儿大礼包”。
▲收到大礼包的芬兰母亲
除此之外,经历屡次战争的芬兰也必须面对伤兵、残疾人、传染病等问题,这让他们在50、60年代迅速建立了一批医院,并且在1963年通过了《疾病保险法》,确保每位国民都可以享受免费医疗。
鼓励生育、提升国民健康的同时,教育也必须跟上。1968年,芬兰通过了《学校系统法》,从小学到大学,教育都是免费的,同时提供午餐、通勤。这一举措为的是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拥有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
▲芬兰社会保险署—KELA
在芬兰社民党于1966年成为主要执政党以后,芬兰的福利体系逐渐完善,在80年代,芬兰的社会福利支出已经达到了GDP的24%,把自己的国民从头到脚,用福利包围了起来。
当公民的教育、医疗都有了保障之后,幸福感必将得到大幅提升。
四、不可复制的幸福模式
既然北欧国家都过得如此幸福,为什么他们的模式不能直接照搬呢?
首先,不是哪个国家都能够有北欧的发展条件。工业化起始于欧洲,北欧国家资源丰富,工业、经济基础打得牢实。他们借二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运势,幸运地在60年代就完善了福利体系,利用政府高度干预经济来打造了这一模式。
其次,北欧国家人口稀少,民族、宗教信仰上都较为统一,国内情况并不复杂。能造福一个家庭的福利,通常在推广后收效甚佳。
像美国这样多种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尚且不说能否在福利问题上达成一致,不同群体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才能解决问题。
▲计划参与美国2020大选的民主党人伯尼·桑德斯,他的竞选主张包括大学教育免费
另外,北欧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缺。第一,高税收才能带来高福利,这必然会导致富人将产业移到海外进行避税。
宜家的创始人从1976年起,便长期居住在瑞士,直至2015年才回到瑞典进行了税务申报:2014年,他在瑞典的收入为190万欧元,而他的个人所得税额就高达64万欧元。
▲宜家家居,瑞典人引以为傲的民族品牌
第二,高福利体系对政府的财务支出造成了巨大压力。自2008年起,芬兰的债务一路上升。随着老龄化、移民人口增多,债务问题会愈发明显。
近些年吸收难民最多的瑞典,幸福指数下滑,与其他北欧国家拉开了差距。犯罪率的提升、税额过高,都成了瑞典人幸福感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1-2017年,芬兰债务占GDP比
过于完善的福利不利于创新。北欧各国大多数上市企业创立于1950年前,除少数石油企业以外。
诺基亚曾经是芬兰在90年代经济增长的一大原因,最终因缺乏创新而惨淡收场。
▲赫尔辛基坐雪橇的人们
值得注意的是,北欧模式来源于当地特殊的文化基调:强大的社会凝聚力、知足、甘于奉献;特点是全面、全民。
而当移民潮来袭时,这样的模式是否真的能做到以上两点?而当幸福感下滑时,新移民带来的文化冲击是否会使种族之间发生冲突?
全球化已经来临,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在诸如缺乏创新、社会平等新问题面前,如何使这一模式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北欧国家似乎又要面临新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