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瓯江七百里在丽水境内,瓯江是丽水人民的母亲河,世世代代孕育两岸的百姓,历来是丽水的交通大动脉。在没有公路、铁路的年代,瓯江上的蚱蜢船是丽水人民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瓯江的水患有时也会给两岸人民带来灾难。
20世纪瓯江流域最大的洪水在1912年(民国元年)。据1991年版《丽水地区志》记载:“8月28—29日,台风过境,青田、丽水、龙泉、云和、缙云、松阳、遂昌县暴雨成灾。”1992年版《丽水市志》记载:“8月29日,溪水高于平时八丈,漂没沿溪田庐,溺毙人畜无算。是年,县议事会、统捐局、县救济院成立。”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江,发源于庆元县和龙泉市交界的锅冒尖,干流总长388公里。干流上游段称龙泉溪(由梅溪和八都溪汇合而成),龙泉溪流经龙泉、云和,在莲都区大港头镇与从遂昌、松阳流出的松阴溪汇合成大溪,这是瓯江的中游段。大溪莲都段汇入宣平溪、小安溪和从缙云过来的好溪流向青田县,在青田湖边村与来自景宁的小溪汇合,称瓯江,即干流下游段。这段瓯江总长92.9公里,经青田县流向温州入东海。瓯江主干流呈脉状分布,溪流纵横,源短流急,纵向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属典型山溪性河流。过去,瓯江每年都要发几次大洪水,出生在20世纪前半叶的人都知道瓯江洪水的厉害。每年春夏,一旦洪水暴发,昔日碧波荡谦的美丽瓯江就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浊浪滔天,一泻千里,给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丽水城的洪水水位常常会到达刘祠堂背的山脚边,蚱蜢船都会划进大水门到现在的中医院附近。沿街的民房都会进水或坍塌,百姓苦不堪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了紧水滩、滩坑等大型水库,瓯江干流的水患才消失了。
我小时候就住在青田县城的瓯江边,20世纪60年代,每次发大水我都站在城墙的顶端看洪水。瓯江的江面会比平时宽好几倍,洪水会漫进城区,低矮的房屋水会淹到二楼。江水的流速极快,江中央有被冲毁房屋的木料、家具甚至棺材等,还有嗷嗷叫的牛、羊、豬等。有几次甚至看到漂流的屋顶上有人在喊救命。据离休干部叶耀珠讲:有一艘渡船被洪水掀翻,20多人葬身鱼腹,无一生还。上游有人被冲走后,家属就会赶到青田塔下对面的石郭村,那里有一个大漩涡,叫“石郭汇",江底所有的东西会在那里浮上来,包括尸体,所以在那里打捞尸体是最佳位置。如果捞不上来,就会直接冲到温州直到大海,那就基本上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我听外婆说,民国元年的那场大洪水,整个青田县城都进水了,房屋大多被冲走,死伤的人无数。洪水来了,蛇都会游上岸甚至爬到屋里,很多人是被毒蛇咬死的。那场百年一遇的大洪水,瓯江全流域到底死了多少人没有准确数据,但人员伤亡的程度是触目惊心的。
1933年出生的青田县电木厂退休工人季福彬告诉我:听老一辈讲,民国元年的那场洪水把青田县城的房子都漂走了,只剩下灯光球场旁边一幢杜家的宅子。因为这里地势高一点,很多人都爬到这幢房子的瓦背上。房子也是木质结构的,虽然洪水也已淹没了房子,但因人多压着,没有被水漂浮起来,才躲过一劫。一位孕妇在房顶避难时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为他起名叫“大水种”。“大水种”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但他做馒头很有名气,先是在大街卖馒头,后来在车站旁边盖了一幢房子卖馒头。他本人前些年已去世,后代仍然生活在青田县城。
季福彬还说:这场瓯江全流域的洪水,受灾最严重的是青田县城和小溪流域。据说小溪塌方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决□,小溪流域的北山受到灭顶之灾,而后便冲毁整个青田县城。突如其来的洪水使很多人措手不及,有些人把珍宝盒用自己的长辫(当时男人还留长辫)缠着,因为盒是木头或竹片做的,在水里会浮着,缠在辫子里可以增加浮力,同时能腾出双手去抱木头。万一淹死,他们希望有人拿起金银珠宝、房产地契,能为之埋葬。有些人活了下来,在洪水中抢出了部分财产;有些人淹死了,被拿走钱财的人安葬了;也有些人被人割断辫子拿走了珍宝盒,而尸首却没人管。
据青田县离休干部潘昌明说,听上辈人讲,北山镇白岩村有一个小孩在民国元年大洪水中抱着木头被冲了百余里,到了乐清市才被人救起,后来大家都叫他“乐清孩”。
原丽水市水利局副局长叶钢强告诉我,他家就住在青田县中坊埠城门里面的高坎上,20世纪50至70年代,瓯江的洪水每年都有几次漫到他家的台阶上,远远望去,咆哮的洪水会漫到水南的山边,青田县城也会进水。据他父亲说,1952年的洪水也很大,漫过了他家的灶台。现在青田的水南盖了这么多房子,河道的行洪能力大大弱化。2014年8月20日,丽水市各县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洪水,莲都区不少地方被水淹了,但地处瓯江中下游的青田县却安然无恙,是因为滩坑电站蓄洪减轻了小溪流域的洪水。
据青田县《历次水旱灾害》记载:“民国元年(1912)8月29日,大水。龙风暴雨大作,山洪暴发。县城水位高23.46米(鹤城镇警戒线水位13.5米),街巷行舟。三四千户房屋淹没殆尽,14000余人仅存5000余人。9月17日,连日大雨,县城水位高21.87米,全县300余户棚房一扫而光。两次共受灾16133户,75604人;冲毁房屋75632间,损坏房屋27134间;冲毁田地19313亩,积沙52564亩。受灾户数占全县总户数的35.98%,受灾人数占全县总人数的34.49%。,冲毁与积沙田地占全县总耕地的35.98%。”
青田县北山镇白岩村是个重灾村,据徐氏宗谱《水灾记》记载,该村徐姓家庭就淹死400多人。
据1990年版《青田县志》记载:民国元年(1912)8月29日,发生特大洪水,青田民事长叶正度,即刻赴温州会晤青田、永嘉士绅,筹组驻温灾赈事务所,经各方人士努力筹赈,共得银圆33638元,大米3194袋。购置棉胎、草席等急需什物,运青散发,每一灾民发米2升,小洋1角。浙江都督朱瑞发出《代温处灾民劝行政各官募捐义赈启》,号召各地官员,或捐公俸,或解私囊,集资应赈。省库拨交青田急赈款1.9万元,后又拨给善后款2.25万元,工赈款7万元。
白岩村徐望蕉写的回忆文章《洪水猛于虎》对民国元年青田县白岩村的大洪水记载得非常详细,现摘录部分章节,供大家参阅。
那天傍晚,天上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下起了瓢泼大雨,小溪像匹脱缰的野马,开始奔腾咆哮起来,水势越来越猛。天黑时,洪水已淹没了江边的许多房屋。祖父带着大伯父守护在船上,祖母在家里照顾着一个女儿和年仅两岁的儿子(即我的父亲)。我们的家傍山而居。罕见的特大暴风雨使祖母惊慌失措,她点燃一大把火篾灯,打开门一看,不得了啦!河水已经涨到了家门口。三寸金莲的祖母只好抱着两个孩子上楼。当她再次到楼下抱一些衣被时,水已经漫过膝盖了,一些小家具也开始漂浮起来,祖母只好又回到楼上。
古老的房子檀椽已有些霉烂,瓦片也破碎不少,屋外大雨倾盆,屋内水漏如注。祖母和两个孩子成了“落汤鸡”,孩子发出一阵阵惊叫,祖母心痛欲碎。当祖母又一次点燃火篾灯时,水位已接近楼板。祖母知道一场灾难已经难以避免,整座房屋开始不停地“嘎嘎”作响,她意识到房子将会倒塌下来,只能再往屋背上爬。她使尽了浑身之力,爬上了柱梁撬开了瓦椽,顿时,暴雨像瀑布似地泼打着全身。她首先把大女儿送上屋脊,然后抱着两岁的儿子爬上去。此时,房子已经漂浮起来。由于我们的房子坐落在山边,上头有一座桥楼山,洪水急流被这座山岗阻挡,形成了山坳汇水,所以整座房子缓慢地往上游漂浮着,当漂浮到桥楼山口时,整座房子又顺着急流飞速而下。
狂风骤雨中,祖母用身子护卫着两个孩子,在伸手不见五指雷电交加的惊涛骇浪中,她们攀伏在屋脊上,巨浪一个接一个冲击着已经失魂落魄的祖母。她迷迷糊糊地咬紧牙关,心中还有一个坚强的信念,那就是祈求“观音菩萨”、“三官爷”保佑!她不停地祈祷着,突然感到房子已经不再旋转,好像船只突然靠岸的感觉,于是她情不自禁地想抱起孩子上岸。这时她才发现,身子底下的两个孩子只剩下一个女儿,两岁的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失散了。她惊恐万分,不禁大声呼喊:天哪!观世音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三官爷,送还我的孩子吧!”祖母和大女儿半个身子浸在水中,母女俩使劲地往上爬,又不停地呼唤着。说也奇怪,正欲上岸,右手乱抓之时,正好抓着一个小孩,祖母觉得苍天显灵了,赶紧解开衣襟将小孩贴着胸膛爬上岸。岸上有许多人在呼喊在啼哭……祖母解开衣襟,借着雷电一看,这个孩子竟然就是自己失散的儿子,祖母惊喜交加。
天终于亮了,才知道这里不是什么岸,而是木头堆积的滩。白岩下山边,即后来建造的天主堂位置,有三棵成三角鼎力之势的大樟树,洪水冲倒小溪两岸的房子,大量木头被这三株大樟树阻挡堆积而成的木头滩,已有很多人坐在树木上得救了。这件事不论怎么说都有点不可思议,因此,一直在故乡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