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以出名人闻名,由于时代沧桑,保存不善,能遗留下来的名人故居已寥寥无几。
鹤城镇金巷底有汤思退故居遗址,原来由南至北依次建有轿房、仪门、客厅、官厅、内房、厢房、书房等。其范围在后街北面,金巷底以东,松阁巷以西一带,旧居建筑群体大部分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现在只留下一处半月形水塘(原名“汤宅塘”,后改名为“留宅塘”)、两口水井和一座老宅院。
留宅塘没有什么过人的景物,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地方。公路的下面有南方常见的水塘,水塘四周是密集的宅院,宅院边上建起了三三两两的小洋房。从公路上是看不到这个水塘的,只能看到屋檐和灰色瓦片。水塘不大,夏天时近百尾鲤鱼在塘里嬉戏,让原本幽静的水塘增添了几分灵动。附近的老人闲来无事,饭后便会围坐在水塘边聊聊家常。水塘边上有一口井,俗称外井,如今井口已经被水泥封上。想是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抽水马桶,地下水被污染,水井自然无法再用了。再则小孩子时常在旁边玩耍,怕发生意外,也是外井被封的原因之一。书房遗址东侧也有一口水井,称“汤府井”,也称内井,如今已经不能用。书房东面还有一段30余米围墙旧址,依稀还能看出原来的模样。
走进这所宅院,宅院新主人领着我进到了院中。他告诉我,汤思退故居在上个世纪初发大水时被淹过,现所看到的宅子大部都已经过修缮,到如今也就百余年的历史。我随着宅院新主人的指点,仔细打量着这所充满故事的老宅——建设者将大门上可以雕刻的地方都雕刻成各种图案,鹤、云、鹿。老宅的面积不大,已然破败。屋顶上的灰瓦片布满了青苔,黑的有点发霉。大厅里有两根木头柱,是建筑承重的主要部分,木柱被磨的锃亮,想必是围着嬉戏的孩子们磨的吧,一代一代地攀爬,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这座宅院和所有的南方老宅院的结构基本相同,不一样的是一侧的花园,好象是根据宅院的地面面积以传统建筑构成为基础进行发挥和再创作,所以看似每个房子一样,其实还是有区别的。花园已经不在,一部分被改成了厨房,地面也肮脏不堪,似是养过家禽和猪。但是,依然可以看出这曾经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小花园。
花园边上是书房,虽然一切都已破败,但你仍然可以清晰地观想到,当年主人在这里读书、会友、小坐、品茶、商谈家事或品评天下事。“云作袈裟方石僧,岩前独立几经春。有人若问西来意,默默无言总是真。”站在园中,细细品味着汤思退的诗句,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原来这个颇具争议的南宋宰相曾经也有此心境。
书房旧址东侧存有一口水井,井圈用单块花岗岩镌制,为正方形,边长0.8米,井口镌成圆形,直径0.45米,井大概有5米深,井壁用卵石叠砌。早年井水清澈,是主人家生活用水的来源,可是现代文明已经把水井淹没在历史的背影之中了。
历史风物的存在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如果物质的无法存在了,让她存在于文字之中,也是一种存在,也算是一种安慰。
记忆
讲述人:王经纬
年 龄:78岁
家 住鹤城留宅塘
我们家先辈应该是在清初的时候就搬到青田来居住,到现在也有几百年了,也算是地地道道的青田人。我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小在青田长大。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宅塘的水塘边上是没有栏杆的,附近的居民都是在水塘边上洗衣服。他们都说这个水塘好,从没淹死过人,很多回有人掉进水塘里,都被人拉了起来。有次夜里,一位邻家的孩子不小心掉到塘里去,也被路过的人救了起来,人们纷纷说留宅塘是块福地,在这里居住都沾上了福气。
水塘上面是一个由鹅卵石铺出各种图案的道坛,是我童年时代常常听附近老爷爷讲故事的地方,也是我们几个孩子嬉闹的小天地。那时,我们常常在道坛上玩打铜钱,由一个人先把铜钱滚出去,另外的人就拿手里铜钱去砸那枚滚远了的铜钱,谁砸中了就归谁,有点像现在小朋友玩弹珠的游戏。后来,人多起来的时候,道坛也被人盖了房子,儿时的乐园也就这样消失了。
道坛边上有一条石板铺成的小巷,走上去是一排排的土房子,有的房子比较老,有的则是新盖不久的。还有一个传说,听老一辈们流传,这里以前是南宋丞相汤思退的府邸,那时留宅塘还是叫汤宅塘。汤思退被罢官流放了之后,他的家人怕受到牵连全都走了,只剩一个姓留的女婿继承了这座宅子,于是就把汤宅塘改名为留宅塘。可当时的百姓叫顺了,一时之间改不了口。汤思退的女婿想了一个办法,在路上问人逢人就问他这个地方是不是叫留宅塘,回答是的就给他两枚铜钱,答不是的就打两个巴掌。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大家也都改口叫留宅塘了。关于汤宅塘改名留宅塘,民间还有一些其他的传说,也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我们所知的事实就是以往的汤宅塘现已改称为留宅塘了。
其实在上个世纪抗战那个年代,留宅塘住的人很少,天一黑路上就很冷清,连看戏回来的时候都很少遇上同路人。抗战胜利了以后,县城里的人慢慢多了起来,留宅塘也变的热闹起来了。那个时候,我们吃的水都是井里打上来的,人一多水井里的水就不够吃了。汤宅内水井的水质好一点,是我们煮饭烧菜用的,外水井的水一般用来洗洗东西。我常常三更半夜起来去内井等着打水,水井里的水很少,有时候打一次水拉上来还不到半桶。想想那段苦日子,在留宅塘生活了几十年,再回首,对留宅塘我们还是很有感情的。
现在的留宅塘这些房子年代都不是很久,因为以前常常发大水,防洪设施很差,青田县城被水淹也是常事,留宅塘的老房子基本上都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水中,现在见到的大都是抗战胜利以后新建起来的。
青田历史上最大的水灾应该是民国元年一次特大洪水,也就是1912年。那年8月29日,下了一整天的雨,到晚上的时候,洪水突然就来了,才几个小时,当时的县城已经全部被淹没。萧瑟的风雨声里面,夹杂着凄厉的求救声、哭喊声、房屋倒塌声。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才清楚地看到全城已经变成泽国了,几乎看不到房屋顶上的瓦片。到31日,水才慢慢退去。从山上下来,沿途收敛掩埋尸体,让幸存的人来不及悲伤。留宅塘位于河道的回流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间房子没有倒塌,但也已经被水侵蚀的不成样子,瓦片、家具都被水漂走了。这次灾难虽是我童年时期听父辈讲述的,但也足以让我刻骨铭心,永难忘记。
低鸣的瓯江见证了一段悲痛的岁月,百年前瓯江特大洪水掀起的滔天巨浪,震撼着我们老一代青田人。如今的青田,宽阔的大道代替了羊肠小路,干净整洁的路面代替了尘土飞扬的小径,时尚亮丽的服饰代替了色泽单调的布衣布裤,原来要绕一下午的路如今只要几分钟就能到达……历经悠悠岁月,记忆也在点滴流逝。只剩下滚滚瓯江和老宅院还记得那些尘世,瓯江如旧,老宅院却已经消失。
汤思退生平
汤思退(1117-1164),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浙江处州(丽水)青田县城人,字进之,号湘水。宋徽宗政和7年(1117年)生,宋高宗绍兴15年(1145年),汤思退赴临安(浙江杭州)参加宏词科考试,获博学宏词科第一名,荣登进士及第,授建州政和(福建建欧)县令。当时建州发大水,黎民百姓淹死数千人。汤思退上任后,立即开仓赈济灾民,躬身勘察水情,组织人力疏通河道,终于使得当地百姓又过上了安居的生活。因而,汤思退深受百姓爱戴,不久便被升迁为除秘书省正字。
宋绍兴25年(1154年)6月,汤思退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协助处理全国军务。他主张“金宋议和”,以遏制金人的南侵,确保南宋的长治久安。汤思退观点得到宰相秦桧的赏识,因而秦桧将其视为同道中人。同年10月,宰相秦桧病危之际,请参知政事(副宰相)董德元及汤思退至府中嘱托后事,并各赠他俩黄金2000两,让他们继续推行其议和政策。汤思退“虑其经我期其死”,不敢接受,因此被孝宗赏识,于绍兴27年(1157)升任其为尚书右仆射,两年后改任宰相左仆射。绍兴30年冬(1160),侍御史陈俊卿谴责他“挟巧作之心,济倾之术,观其所为,多效秦桧,盖思退致身,皆桧父子恩也”,于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兴隆元年(1163)北伐失败,孝宗再任汤思退为相。金元帅纥石烈士宁遗书宋廷,索取海、泗、唐、邓四郡,汤思退主张割弃四郡议和。隆兴二年,右仆射张凌上奏反对议和,请求迁都建康,以图进兵,孝宗准奏,传谕制止议和,汤思退却上疏力辩,排斥主战派张凌,致使张凌被罢官,死于谪途。不久金又挑起战事,孝宗甚为后悔,下令抵抗,并命汤思退督江、淮军,汤思退推辞。金兵自清河口渡过淮河,宋军节节败退。朝野强烈谴责汤思退议和撤备之罪,于是汤思退被罢官,在贬往永州途中,忧悸而死。
汤宅塘是汤思退在朝为官时在家乡青田的居所,后改名为留宅塘。为什么改名字呢?民间说法是因汤思退在政治上因主张议和而反对岳飞,被百姓视为是秦桧的朋党,所以在他死后,百姓便改“汤宅塘”为“留宅塘”。史料说法是,汤思退被革去官职,贬往永州(湖南零陵)安置。按法,被贬官员是不能回老家向亲属告别的。于是,一时间各种谣传沸沸扬扬。抄家、灭族等传言也传到汤思退的老家。汤思退宗族唯恐被株连,纷纷离开家乡避祸。有的甚至改名换姓。青田的“汤宅”也变成“留宅”,“汤宅塘”变成了“留宅塘”。
汤思退因主和被贬,并逝于途中,在其生命最后的历程中他留下最后一首词——《西江月》,虽只寥寥50字,却写出了他自己一生不平常的宦官生涯,以及被谪后的悲苦又无奈之情。
附: 西江月
被谪怀感
四十九年如梦,
八千里路为家。
思量骨肉在天涯,
暗觉盈盈泪洒。
玉殿两朝拜相,
金旨七度宣麻。
番思世事总如华,
枉做一场话靶。
留宅塘的传说
鹤城老城金巷底有个留宅塘,先前叫汤宅塘。为什么后来改为留宅塘呢?说来话长。
相传,宋朝时候,金巷底有座三进大屋,是汤姓的老屋。这汤姓门前有口水塘,这里就被称为汤宅塘。
汤宅塘的宅主汤举,是南宋御医,儿子汤思退是南宋的宰相。他与秦桧一个鼻头透气,老百姓都非常痛恨他。
汤思退死后,汤宅失了火,三进大屋成了瓦砾坦。过几年,汤宅塘住进一个姓留的先生。留先生觉得住在大奸臣住过的地方脸上不光彩,名声不好听,便将汤宅塘改为留宅塘。他写了一块“留宅塘”的牌子挂在路口。偏偏有些人不识字,而且又叫惯了,还是叫它为“汤宅塘”。
于是留先生想了个办法,就端来一张凳坐在路口,每走过一个人,便行了个拱手礼,问道:“这是什么地方?”若来人说是“留宅塘”,留先生就格外高兴,即赏给他三个铜钱,让他买碗点心吃。来人若说是“汤宅塘”,留先生就瞪眼睛、吹胡子,说:“汤思退早已死了,还叫汤宅塘吗?”说罢,也给他一个铜钱,上面贴着“留宅塘”三个字。
这样,来一个问一个,来两个问一双,路过的人都叫一声“留宅塘”。时间一久,也就叫顺了,再也没有人叫“汤宅塘”了。
摘自《青田民间故事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