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基 |
作者:钰龙 来自:欧华热线 时间:2010-5-11 |
|
|
生卒: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九都南田武阳村人 学历:中三甲第二名进士 经历:元至元年(1335年)任江西高安县县丞,元至七年(1347年)任江浙儒学付提举兼行省考官,辅佐朱元璋称帝金陵。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 明朝洪武元年(元朝至正二十八年,即1368年)正月,刘基辅佐朱元璋称帝金陵,由此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明朝,功绩卓著,名垂史册。 刘基于青田九都南田武阳村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六月十五日。 祖先是江苏丰沛人,务农之家。宋元两代时期先辈曾先 后迁居郧延(今陕西志丹县、临安(今浙江杭州),处州(今浙江丽水太平乡)。至刘基的高祖,方定居浙江青田县九都武阳村。刘基的曾祖刘濠、祖父刘庭槐,都还是农民。父刘熵,做过元朝遂昌县学的教官,后因刘基为明朝立下大功,被朱元璋封为永嘉郡公。 刘基从小聪明超群,博闻强记,读书过目成诵。曾从师郑复初在石门洞书院就读。元元统元年(1333年),中三甲第二名进士,元至元元年(1335年),任江西高安县县丞,为政严而有恩惠,百姓感恩戴德,被誉为“慈父”。至正七年(1347年),任江浙儒学付提举兼行省考官,由于大胆揭发一监察御史失职之事,遭到宪台的评击和排挤。 元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兄弟聚众海上,掠商民,杀官吏,对抗官府等作乱。掠击群县,官府不能制止。行省启用刘基,援为浙东元帅府都事,参与军务。并作“作城词”相喻,积极主张足食强兵,安定民心。方国珍自知不能相抗,忙以金相赠,刘基凛然不受。方复不遣人进京行贿。于是,朝延降旨招安,受以高官。同时谴责刘基擅作威福,伤了朝迁的“仁慈”之心,罢去职权,将他羁管于绍兴。 不久方国珍又叛,愈益横肆。行省慌忙又以都事委任刘基。与枢密院石抹宜孙守处州(今丽水),募招义兵讨伐剿捕。因受当权者压抑,愤而弃官,归隐青田山中,著《郁离子》2卷,以抒救民之国的胸怀。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率师下金华、定括苍。闻刘基名望,遣人前往青田以礼相聘,并遣金华总制、刘基旧友孙炎至千言书相邀。刘基为朱元璋的诚意动,应招出山,到了金陵,与朱元璋畅论天下大事,陈述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过望,持筑礼贤馆相待,宠礼备至,称他为“老先生”、“吾子房也”,把他留在身边,主持军务,事无巨细,将向他咨询请教,成为朱元璋的智囊,深受器重。 当时,朱元璋占淮南江左,以金陵为中心。盘踞湖广的陈友谅和江浙的张士诚,是朱元璋的两大劲敌。金陵正处于东西哭攻的局面。刘基主张先灭陈友谅,这样张士诚出现孤立,一举可歼,然后北定中原,王业可成。朱元璋听了这番韬略,非常高兴的说:“先生有此计,勿惜尽言”。 至正二十年(1360年)六月,陈友谅亲率精兵三十万,战船五千艘,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逼金陵(今南京),气势嚣张,当时,朱元璋驻金陵守兵仅十万余,力量悬珠,军中文武大臣有的主张献城投降,有的主张放弃金陵,保存军力再作计较,有的主张主动出击,一决胜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唯独刘基十分镇定,张目不言。朱元璋请他至密室征求意见。刘基说:“金陵危在旦夕,大师应当立即号令全军严阵以待,凡主张投降和逃跑者,一律处斩,以稳定军心。陈友谅自恃兵强势众,目空一切,我们就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诱敌深入,以逸待劳,一鼓可破,取威制敌,以成王业,正在此际”。朱元璋听后恍然大悟,于是请他定下征伐的具体计策。 刘基作了极为详尽周密的军事部署。其计与陈友谅相识的谋士康茂才去诈降,诱骗陈友谅夜中劫城。康茂才约陈友谅到江东木桥时喊“老康”为号,里应外合,攻打朱元璋。陈友谅不知是计,亲自率军数十万,乘战船进攻,一路上杀气腾腾,顺江而下,刚过一个狭窄港口,便到地势险要的江东,陈友谅立船头看到前面有座桥,心里又喜,不禁叫到:“到了江东桥啦!”待船驶近一看,却是一座铁石桥,陈友谅警觉起来,连忙喊:“老康!老康!”喊了一阵却无人应答。陈友谅大吃一惊:“中计了,中计了!"在此即时,大江两岸战鼓齐鸣,土炮齐发,伏兵四起,向陈友谅冲杀过来,陈友谅慌忙指挥迎战,看势将战船掉头往卢龙山撤退,但因舰舰连锁,港口狭窄,舰不行而自堵,动身不得,全军大乱,未及交锋便被朱元璋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三十万骏马杀的杀,俘的俘,死伤过半,数百艘战舰被击沉,或为阻截,陈友谅带领残部仓惶逃命,将士锐气大伤。乘胜收复了太平、江州、信州等地,是朱元璋在整个战局上赢得了主动权。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陈友谅再次出兵鄱阳湖,被朱元璋全军歼灭,陈友谅死于乱箭之中,不久,张士诚也被击溃。朱元璋率师北伐中原,统一全国,实现刘基的谋略。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以“明太祖’’为号称帝,大封功臣,受刘基为丞相,宣封“上柱国”、“安国公”。赐以厚禄,刘基再三谦让不受。朱元璋改授为“太史令”兼“御史中丞”。他担负明朝历法的编订,军法的建立、朝廷体制的整顿、金陵皇城的工程设计及裁定乐礼、刑法、历史、科举等一系列重大事务。 刘基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一个勋业显赫的开国重臣,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卓越的远见。他利用朱元璋对他的高度信任,本着儒家“仁政”的治国之道,融合了墨家“务实’’的精神,极力主张“生民之道,在于宽仁”的政治观点,关心人民的疾苦,爱惜民财,主张减税、解除监禁,劝止朱元璋急于在自己故乡凤阳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城池的做法。力主加强边防、集中力量对待占据塞北的元朝残将扩廓帖木耳(即王保保)。极言劝谏要修德省刑、宽猛相济、整顿吏纪。 他对朱元璋说:“宋元以来,由于纵容官吏贪赃枉法,以致失国。召集应严格执法,整肃纪纲,澄清天下”。他自己身为御史中丞,以身作则,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虽然功居元勋,但始终是两袖清风,备受人们的称颂和敬仰。 中书省都事李彬犯了贪纵罪,李善长几次向刘基说情,刘基不听,仍依法判了死刑。李善长为此怀恨在心,屡进谗言诬陷刘基。后来,李善长得罪了朱元璋,朱元璋决定免黜他的相位,召刘基商议,刘基却认为:“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要求不要撤换。 李善长罢相后,朱元璋想起用刘基的好友杨宪为宰相而 向刘基征求意见。刘基认为当宰相的,应当持心如水,以文理作为权衡政务的尺度,决不能参杂个人的恩怨好恶。杨宪可不是这样的,他有当宰相的才能,却没有当宰相的气量。朱元璋又问到汪广洋,刘基认为汪的心胸比杨宪更偏浅。最后,朱元璋问到胡惟庸时,刘基进言不讳的说:“胡惟庸人品恶劣,他当宰相犹如野牛劣马,会弄得车翻犁破,将会误国败事。” 朱元璋听后,不禁为难的说:“我之相,诚无逾先生。”刘基答道:“臣疫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为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朱元璋一向十分尊重刘基的意见,但在这次选拔宰相的问题上他终于偏重淮西集团,而不听刘基的忠告,先后起用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相。后来都以谋图不轨之罪,被朱元璋所杀。事发后。朱元璋常常为自己没听刘基的忠告,酿成误国之事而追悔莫及。 洪武三年(1370年),刘基任“弘文馆学士,开国诩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赠封诚意伯。”次年,以病告老还乡,归隐青田。此后,朱元璋每逢军国大事,常派人到青田征求他的意见。刘基总是悉心答复,然后焚其草稿。居家期间,饮酒弈棋,闭口不谈自己的功绩。青田县令凌玉多次慕名求见,均被谢绝。尽管这样,他还受到奸相胡惟庸的诬造陷害。 当时,青田和平阳交界处地叫“谈洋”之处,(今属文成县境内),盐贩聚集,社会秩序混乱。刘基多次奏请设立巡检司把守,以维持地方治安。胡惟庸据此竟诬造刘基“争夺王气墓地,以图王业”。朱元璋被胡惟庸的谗言所惑,竞下令取消刘基的俸禄。刘基为表白自己的忠诚和坦率,带着长子赴京向朱元璋请安白责,闭口不谈自己的冤屈。虽然避开了杀身之祸,却因此忧愤成疾。在京养病时,胡惟庸派太师来给他看病,在药中暗下蛊毒,刘基顿觉腹中有如拳石之物,逐重病不起,朱元璋赐文相慰,遣使护归故里。 抵家疾笃,居月余后,于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日逝世,终年65岁。 后来,朱元璋得悉下毒之事,怒不可揭。适遇胡惟庸勾结日本浪人和元朝的残余势力,图谋不轨。朱元璋以谋反罪,处以死刑,满门抄斩,毁其墓地。 刘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而且在哲学、历史、天文、气象、历算、地理、医药、工程、书画农事等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诗文备受后世的推崇,《明史》说他:“所有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清代评论家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中评道:“独标高格”,“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 刘基著述宏富,明初时由其子刘仲璨,孙刘鹿等分别编为《郁离子》5卷,《复音集》遗20卷,《写请集》4卷,《犁眉公集》5卷,《春秋明经》4集。后人编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20卷,内收《郁离之5518章,文220篇,诗1184首,词233首,《春秋明经}42则。 此外,刘基还善行草书,精于绘事。“手持办竹”等20余字小诗草书手迹,选入《古今墨迹大观》。 今上海博物馆仍藏刘基《春秋》八道诗卷的行楷书墨迹,其书法被香港书谱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中国书法大辞典》称为“清越流丽,似尚沿有鸥波意度”。
| |
|
|
|
|
|
|
|
|
|
|
贊賞鈺龍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