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青田以自己是“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为荣。由于种种原因,青田忘记了或没有注意到自己还有个更具震撼力、更具吸引力的“头衔”,那就是“将军县”,说得更准确一些,应该称“民国将军县”,因为这些将军都是民国时代的。
或许有人会说,怎么会没想到呢?“名人”不就包括了那些将军了吗。应该说“名人”与“将军”这两个概念之间是有交集之处,但“名人”并不能涵盖“将军”。一般来说,讲某个地方出名人,人们会注意名人的“质量”,而讲一个地方出将军,人们会更关注将军的“数量”。这就是某个地方出一两个知名度高的人物就可称“名人之乡”,而一个地方要出一大批将军,才敢称是“将军之乡”的道理。中国最有名的将军县就是出了223名开国将军的湖北红安(原名黄安,因牺牲了14万烈士,鲜血将县名染红),紧随其后的是有59位将军的安徽金寨县和有54位将军的江西兴国县。那么青田出过多少位将军呢?据不完全统计,青田共出过民国将军90位,军衔从少将到上将一应俱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战乱等原因,民国的军制比较混乱,军衔评定授予制度不是很严格,相对而言将军军衔的获得比较容易。例如,现在我军副军职的基准衔是少将,55年授衔时正师职的基准衔是少将,而民国时期一些团职军官也能获少将军衔。但不管怎么说青田这么一个1949年人口才22.78万的山区小县竟出了90位民国将军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有关资料显示,民国期间全国共有将领9000余人。全国约有2800多个县(市、区),以此而计,每县平均拥有将军的数量为3至4人,青田县将军数量可是这平均数值的20多倍。那么为什么青田会出这么多的将军,这些青田籍将军都有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略作分析。
自古以来青田民间有耕读传家的风俗,但是青田地处浙南山区,土地贫瘠,全县的“经济规模”很小,能为读书人提供“就业”或展示才华的机会很少。这也就是说当时的青田读书人如果不走出乡关去闯世界,就找不到与身份和学识相适应的事情来做。清末民初,科举废止,新式学校兴起,这其中就有许多军事学校,很多志向远大的青田学子就走出家门,报考军校接受军事教育,这为他们日后施展才华,实现报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家都知道过去中国的教育水平很低,军队的整体文化素质很差,许多军官都是行伍出身,没什么文化。青田这90位将军多是“知识青年”出身,投笔从戎,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是先上军校后下部队,所以整体素质很好。有这样的基础,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和有在军中已显达的乡贤的提携,熠熠生辉的将星纷落在青田人的领章、肩章上也就顺理成章了。
青田将军就读过的主要军校有:南京陆师学堂、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的武备学校、保定军校、黄埔军校(陆军官校)、军需学校等。
青田共有一级上将1员,追赠上将3员,追赠中将加上将衔1员,中将13员,少将72员,遍及民国陆、海、空三军和军、警、特系统,其服务部门涉及军政机关、作战部队、军需军工、院校使馆等单位。
与红安、兴国等县所出的全靠在枪林弹雨中拼杀出来的共产党开国将军不一样,虽然国民党建军伊始,也是一直征战不断,但很多青田籍的将军一直在非作战部队中供职,也有的将军虽在野战部队中服役,也因为是搞军需、军法等工作,直接上阵厮杀的机会不多,所以青田将军的成名成本不高。红安是牺牲了14万人才拼出223位将军,兴国是有8万人参军战死5万人才杀出54位将军,而青田人在民国期间参加国民党军队的人数绝对不会超过2万,总共有多少人阵亡,不得而知。不过有一个数字或许能说明一些什么,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青田籍军人共有349人(在册),其中职务最高者是鹤城镇人徐师兢,中校营长。正是由于好多青田将军经历战阵不多,或只担任了辅助性的非军事主官职务,这在客观上也“妨碍”了有更多青田将军成就威名。其实,许多青田将军也是很有才干的,象陆军中将东源人赵志垚就是位十分出色的军需财务专家,但也就因为军队的“主营业务”是打仗,公众只关注军事指挥官,而使其名声不扬。不过这些都无妨,因为青田有一位名震天下的将军陈诚,足以扬青田的声威!
陈诚的能力才干已为人所熟知,他是位出将入相式的,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的人物,其军事才能在东征北伐、中原大战和抗日战争中有很充分的表现;其治国才能在“主政”湖北、台湾时发挥得淋漓尽致。陈诚主持的台湾土政非常成功,是东南亚国家学习的典范,台湾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腾飞也是陈诚给打下的良好基础。可以这么说,在从军从政方面,陈诚已做到了那个时代常人所能达到的项峰。因为陈诚做过国民党的副总裁、“副总统”、一级上将。大家都清楚,当时国民党的总裁、“总统”是蒋介石的职位,而国民党军的最高军衔特级上将,也是仅授予蒋介石一人。
我县唯一一个获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的是北山张口人张星白。此人在辛亥革命光复南京的战役中,与另一乡亲叶仰高(出生地后属景宁)分任敢死队的正、副队长,率部攻克了南京城的制高点天堡城(紫金山),为攻占南京策应武昌起义立下了头功。我县仁宫小奕两位辛亥志士夏之琪、夏尔玙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袁世凯窍国后,两志士受孙中山之托主持浙江、江西军事,但都因事泄被害,也都被国民政府追赠上将军衔。我县还有位被追赠上将者,是曾担任过浙江省长的万阜新庄人夏超。1926年他为响应北伐,从杭州起兵,兵败身俘,被孙传芳杀害。我县油竹稚岙人金励也因追随孙中山反袁被害,追赠陆军少将军衔。
日本侵华,我县许多将军参加了抗日战争。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我县油竹上村人陈栖霞(空军少将)架机击落敌机一架。
青田最著名的抗日将军是陈诚,他在抗战中曾出任第六战区司令、第九战区司令、远征军司令、军委政治部主任等要职,为抗日做出了重大贡献。最值得称道的是,陈诚向蒋介石建议在上海抗击日军并协助组织淞沪会战,此战使日军犯了一个战略性的大错误。因为日军如果向华北增兵,可沿平汉路南下,补给容易,且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坦克等重装备的作用,直捣武汉等中国心脏地带;而日兵在上海增兵,要逆江而上,中国军队可沿江节节防守,不利日军的展开和进攻。日军曾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而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江南特别是上海一带的工厂设备等战略资源因此得以运往四川等腹地,为而后的持久战打下了物质基础。
青田人都知道,周恩来曾为东源小学题词:“中华民族新希望”。事情的由来是,抗日战争时国共合作,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副主任,青田高市人陈诚出任主任,东源人赵志垚(陆军中将)时任政治部总务厅长。1938年,赵志垚回乡创办东源小学,故请周恩来题词,如此才有了日后屹立在东源村的周恩来题词纪念碑。
与周恩来交往最多的青田将军就是陈诚。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时候,陈诚在黄埔军校任特别官佐;后来东征和北伐时,周恩来与陈诚也同在军中工作;抗战后,两人又一起出任政治部的正副主任,之间交往颇多。虽然政见不同,周恩来对陈诚的评价很高,称其是“比较高明的战术家”,是“最有才干的指挥官之一”,并说“陈辞修(陈诚字辞修)是爱国的人”。
前面提到过的空军少将陈栖霞正是因为与周恩来相识,才把其侄女陈慕华(曾任国务委员、人大副委员长)送到延安学习。也因为有个身份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叔父,1943年陈慕华在延安受到批评,有人要其为此写检讨,周恩来知道此事后,出面干预,陈慕华才算过了一关。
章乃器(曾任粮食部长,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成员)的胞兄小源人章培,是国民党陆军中将,1948年因反内战,处境险难,避走香港。1949年2月受周恩来之邀,回到北平。周恩来在接见他时对众人说:“章先生从1927年的大革命起到现在的20余年间,我们党有困难就得到他的支持,真是我们的患难之交”。后受周恩来、朱德委托章培参加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刘伯承元帅是首任院长),为培养我军高级干部做出了贡献。
据统计,青田的90位将军分别出自50多个乡村,其中,县城出了徐则恂等八位少将,为人数最多。不过县城人口多,经济文化相对发达,有八位将军也是情理之中。
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乡村,出过六位将军,这个地方就是青田历史上最有名的乡贤、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出生地南田。如果你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有点疑问的话,南田这六位将军的身份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理由,因为这六位将军都姓刘,而且都是有据可查的诚意伯刘基的后裔。他们分别是:陆军中将刘劲持、少将刘霞卿、刘兆祥、刘秉枢、刘凤威、刘崧申。可惜啊!南田这块钟灵毓秀之地已划出了青田,这是青田人永远的痛。1948年1月,随南田一并划归文成县的共有9个乡,在这其中的鳌里出过少将周价、周石青;鹤岸出过少将张璇;西坑出过中将富文。
说过了南田出将军的事例后,再讲高市也出过6位将军大家也就不觉得奇怪了,因为南田是刘基的故里,而高市是陈诚的故乡。高市其他五位将军是:少将陈履璇、舒在芳、叶镇华、叶中青、叶迈。
说到出将军的乡村,就不能说仁宫小奕。小奕是个位于小溪之畔山青水秀的村庄,据1980年的统计数字,小奕共有823人,就是这个村庄,出过夏之琪、夏尔玙两位上将和夏尚声、夏敬两位少将。夏敬的长子,即现任台北青田同乡会的理事长夏汉容先生,夏先生曾在台北帅哥市长马英九的属下任过台北建设局长。
除县城之外,以上讲到的几个村庄都在瓯江的南岸,那么江北可有风水宝地与之相“抗衡”呢?有的,此处就是位于船寮境内的,以大垟、大路、王巷为三点连成的边长不过5.5公里左右,面积不过1.5平方公里的三角地带,内含康畈、洪庵,这里共走出中将叶成、少将叶以新等十一位将军,正可谓是群星璀灿。人才和财产及自然资源一样,其分布是极不均衡的,就象少数人掌握有大部分财产,有些地方可能八辈子出不了一个人物,而有的地方会是人才辈出,这就是人杰地灵。
小小的青田县曾出现过一时将星云集的蔚为壮观的人文景象,这是青田永远的骄傲,也反映出青田人特有的机智才干。
过去,青田的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经济基础等都非常落后,局限性很大,青田人外出谋事,除了胆略才学之外几乎无甚优势可言。如果选择道路不当,青田人可能难以成什么气候,难有什么作为。但青田的精英分子非常具有远见卓识,能根据当时的时局背景和自身现有的条件,绝对正确地选择了读书从军作为主流发展之路。很难想象,当时的那些乡贤前辈,如果不是走读书从军之路,而把“主攻”目标放在他处,还会有如此辉煌的成就。
青田人会“学人样”,并善于“学人样”,懂得如何评估成本效益和控制风险,人们一旦发现有乡亲外出谋事找到好门路而又不是个例的话,就会群起效仿去做。因为既然各方面条件相近的同乡、同事、同学都能做成功,自己去做风险肯定小,成功率必然高。有人认为“学人样”不好,会加剧竞争,抢夺人家的饭碗,这话没错。不过当大家共同的“目标市场”有足够大的空间,有更多的同乡同学共同去“谋利”,反而会产生“规模效益”,取得互赢的效果。过去由于青田人在军界供职的人多,就已达到了这种良好的效果。
物换星移,光阳荏苒。青田人在军界如鱼得水,纵横自如的时代背景已不复存在,但青田人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果敢的办事作风并未改变。凭着与生俱来的聪明,青田人早已找到了一条实际通行能力非常大的,而且能把青田人的才干发挥到极至的门路——出国经商。现在青田华侨所拥有的财富是他们不当华侨几辈子也赚不到的;青田一些华侨特别是某些侨领所能享受到的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待遇和荣耀也不是仅靠他们个人所拥有的才学和资产就能享受得到的。很难想象,青田人如果不以出国谋生为主流生存手段,还会有如此的成功与风光。
乱世从军,治世经商,而且是出国经商,青田人走的路总是正确的。不象湖南人、山东人,青田人不是天生的军人;不象温州人、宁波人,青田人不是天生的商人。但只要青田人觉得某项职业是一时的最佳选择,就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可以说,青田人是实用主义者,只要自己认准的事,都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