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 您的位置:首页 > 青田 > 青田名人

地理历史上真正的名家,真正的国师,刘伯温

作者:钰龙 来自:欧华热线 时间:2021-10-2

  刘基(1311年——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开国元勋、地理学家、易学家。
 
  在传统的地理历史上,很多胡编乱造,造假的事情,当代极多,历史上也是极多。多数地理师傅,将与自己有关的历代明师一一造假,将一个穷苦的农民,活生生的编造成一个地理名家的事情,比比皆是。
 
  地理界,可能是唯一货真价实的国师,唯一有据可查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明朝初年的刘基,刘伯温先生。后来有很多地理名家,也是国师,但是达不到这个高度。过去有很多号称国师,其实多数都是号称而已。
 
  民间神吹夸大的杨筠松、赖布衣为国师等等,正史上一点记载都没有,《四库全书》明确提出,这些民间瞎编乱造,胡说八道,都是无稽之谈。
 
  1.jpeg
 
  民间关于杨筠松、赖布衣为国师 说法,没有正史记载,清朝的《四库全书》,直接说:这些事都是瞎编乱造,无稽之谈
 
  (1)、《四库全书》说,杨筠松应该是普通农民
 
  《四库全书》明确说:
 
  杨筠松不见于史传,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但称为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窦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后往来於虔州。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
 
  传说杨筠松撰有《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但是这几本书过于复杂,故弄玄虚的嫌疑,所以只见于藏书楼,民间没有见过一个手抄本,没有见过哪个有传承的师傅,在使用这本书。民间有说他做过国师,《四库全书》明确说是无稽之谈。
 
  (2)、《四库全书》说,赖文俊为低级官员
 
  《四库全书》明确说:宋赖文俊,字大素,处州人,尝官於建阳,好相地之术。弃职浪游,自号布衣子,故世称曰赖布衣。所著有《绍兴大地八钤》及《三十六钤》,今俱未见。
 
  传说赖布衣撰有《催官篇》,但是他的《催官篇》,过于虚幻复杂,与现实脱离太厉害,所以只见于藏书楼,民间没有见过哪一个地理先生的手抄本,或者家传绝学,有使用《催官篇》技术的。
 
  最近这几年,各地旅游流行,影视流行,更是大张旗鼓的鼓吹宣传的趋势。或许历史上杨筠松和赖布衣,对地理有一些贡献,但是现在已经看不到影子了。
 
 
  古籍中,关于刘伯温画像
 
 
  民间广为流传的刘伯温的书籍,手抄本
 
  1、刘基为进士出身,明朝初年的国师
 
  刘基为浙江青田县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自小天资聪慧,由父亲启蒙识字。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
 
  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
 
  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
 
  至正六年(1346年),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隐居。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朝廷起用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市),国号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正三品)。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
 
  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赐刘基还归家乡。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
 
  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明代南京城,山水形势图
 
 
  现在很多地理先生用的书籍,《地理全书》,也是托名刘伯温所编
 
  2、刘基为太史令
 
  地理界和易学界,自古以来以“太史世家”为光荣,哪怕是在太史局担任最底层的官吏,也是一种天大的荣耀。
 
  太史令也称太史,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地理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隋改称太史监,唐改称太史局,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代改称为太史院,与司天监并立,但推步测算之事都归太史院,司天监仅余空名。明、清两代,均称钦天监。
 
  太史局,有太史令、太史丞各二员,太史司历二员、太史监候四员,其中设有天文、漏刻等科,各科有各有博士及生员。自古以来的地理先生,能够在漏刻科,担任一个博士(九品,最低等级),就是非常难得的事情。自古以来,获得此荣耀的地理先生,微乎其微,所以造假的现象,非常严重。十个有九个是造假的。
 
  刘基所担任的太史令,元朝为正二品。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后来被册封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他是一个标准的国师位置。
 
 
  至正二十六年(1366)九月,朱元璋按照刘基所卜新宫和新城的位置,拓展原先金陵的旧城
 
  3、明朝的钦天监
 
  钦天监是明代的天文历法机构,执掌天文占卜、制定历法、推算节气、择日堪舆、报时等事务。在崇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时代,帝王十分重视天象的变化及其预示的意义。
 
  朱元璋曾说:"吾自起兵以来,凡有所为,意向始萌,天必垂象示之,其兆先见,故常加儆省,不敢逸豫。"
 
  古人深信:天垂象,见吉凶,上天垂象是指自然展示给人的征象。所以朝廷自古以来,才对天文历法和地理、占卜等工作,如此重视。
 
  明朝钦天监的前身是太史监。太史监设立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次年改监为院。明朝建立后,继承元朝的机构设置,于洪武元年(1368年)改太史院为司天监,后改名钦天监,形成钦天监下辖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的格局,"掌天文、定历数、占侯、推步之事"。
 
  钦天监的工作可以分成两类,即天文和阴阳。
 
  天文包括天象和历算,阴阳的部分主要是占卜、堪舆等内容。天文生和阴阳人是专门的技术人员,在监内分隶四科供事。
 
  阴阳人原则上来源于阴阳户,阴阳人是阴阳户在钦天监内应承的差役,地方府、州、县内也有阴阳学官和阴阳生。监内的阴阳人最初没有月粮,后照天文生例,发放一定的月粮。阴阳人在监内应役后,其本人的民差可以免去。
 
 
  明代南京城平面图, 南京城墙分为内城,外郭两圈
 
 
  民间流传的手抄本《刘伯温秘传口诀》
 
  4、刘基的地理作品
 
  自古以来,朝廷的地理大事,多数都是太史台或者钦天监,与通晓地理的文人,参与卜选的。
 
  刘基既是文人,也是太史台的最高长官,所以明朝初年的大量地理活动,都是出自他的手里,包含南京城的卜选和规划、明孝陵的选址,民间也有大量流传的刘基所卜选的宝地,未知真假。
 
  (1)、刘伯温卜选南京城
 
  至正二十六年(1366)九月五日,朱元璋按照刘基所卜新宫和新城的位置,拓展原先金陵的旧城。
 
  据说:刘基为朱元璋勘察了未来皇宫所在地后,便竖了一根木桩为记号。朱元璋回去对夫人说了这件事。马氏不悦,说:"天下是你打下来的,营造宫殿怎么能由刘基决定呢!"马氏派人连夜将原先刘基所置的定址木桩换了一个地方。
 
  第二天,刘基领朱元璋前往察看时,什么都明白了,便说:这里虽然也不错,但后世免不了要迁都。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陵。
 
 
  冬天,正面鸟瞰南京孝陵,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陵。
 
 
  正面鸟瞰南京孝陵,钟山阳面,垂长乳,束咽过峡,起顶结穴
 
  (2)、刘伯温卜选明孝陵
 
  太祖朱元璋获得全国政权之后,开始选址自己百年后的就寝之地。
 
  命令刘伯温,以及徐达、汤和等开国朝臣,到南京东郊钟山一带寻龙点穴。众人各自把看准的风水宝地分别写于纸条藏在袖内,一同亮出来时,竟然都是独龙阜。最后朱元璋的孝陵选址在独龙阜。
 
  此事明代末历史学家张岱的《陶庵梦忆·钟山》,叙述了明太祖朱元璋陵墓明孝陵的选址过程:
 
  高皇帝 与 刘诚意(就是刘伯温) 、 徐中山 、 汤东瓯 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
 
  (3)、刘伯温的民间作品
 
  民间有大量刘伯温的地理作品的传说,多数已经无从考证。
 
 
  刘伯温传下来的地理古籍《披肝露胆经》
 
 
  民间大量的手抄本地理古籍,就有刘伯温的《龙诀歌》
 
  5、刘伯温的地理书籍
 
  刘伯温传世的地理书籍很多,部分可能是托名的。
 
  最出名的,笔者在民间见过手抄本的有著有《披肝露胆》、《堪舆漫兴》、《地学心传》、《佐玄直指》、《青囊天机奥语序》、《地理全书》、《龙诀歌》、刘伯温注解《催官篇》、刘伯温辑《地理青囊经》、《刘伯温秘传口诀》等等。不论是不是刘伯温亲自编著的书籍,还是后人托名,以上部分地理著作,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细细研读。
 
 
  刘伯温传下来的地理古籍《披肝露胆经》
 
  6、刘伯温墓地
 
  刘伯温墓地,为刘伯温自己卜选的,位于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 ,占地 812平方米,墓前有石碑一方,上刻“明敕开国太师刘文成公墓”。墓地周围有九支小山脉延伸至此,俗名九龙抢珠。墓前有田形似墨砚,有小土丘,形似龙珠;左方有一品字山丘,形似笔架。
 
  但是历史的结局来看,刘伯温的后人经历了大败之后,再次发家,说明他的墓地选址是比较成功的。
 
 
  刘伯温给自己卜选的墓地,九支小山脉延伸至此,俗名九龙抢珠,后来的几十年,刘家总体是成功的
 
  7、刘伯温的两个孩子,都是非常正常死亡,但是孙子再次东山再起
 
  很可惜,刘伯温的位置太高,长期身陷朝堂,后来两个孩子,刘琏和刘璟,都死于党争。
 
  长子,刘琏,字孟藻,生于元惠宗至正八年,1377为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洪武十二年,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年三十二岁。
 
  刘璟,刘基次子,刘琏之弟,授閤门使。燕王朱棣即位,隐归故里,朱棣召之,称疾不至,被逮捕逮至南京,下狱,狱中自缢,年52岁。
 
  刘伯温的孙子,刘廌,字士端、号约斋,又号闲闲子,浙江青田人,参政公刘琏的长子,世袭诚意伯、光禄大夫,职官正一品。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月二十七日,刘廌袭封诚意伯,封为特进光禄大夫,职官正一品。
 
  明朝弘治年间,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怀念起刘伯温的功勋,下圣旨命人查找刘伯温的后代。刘伯温的五世嫡孙任命为处州(浙江丽水市)指挥使(正三品武官)。
 
  结语
 
  古代朝堂变化很大,如果站位太高,或者陷入太深,都容易招致大祸,这些问题,不是易学和地理可以解决的。当然也不是某一些大师号称的泄露天机所致,人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变数,有一些问题,可以预测,有一些问题是很难预测的。
 
  自古以来,生活太贫穷的人是非常倒霉的,但是过于富贵,常常也不是好事,小康生活,才是长久之道。易学,只是人生吉凶的一个辅助,不能完全左右人生,即使是国师的后人,算的那么好,也是连续少亡。但是总体来看,刘伯温去世后,后人短暂的败落之后,孙子很快再次富贵起来,位居正一品,说明刘伯温的地理技术确实过硬,他的地理技术,不是吹出来的。
责任编辑:钰龙 文章页数:第[1]页 
 ○ 新闻评论
·还没有相关的评论!

·您的大名: 游客也可以评论^_^ (注册保留你的昵称) 验证码:  如果发生验证码错误请刷新页面再发表你的评论
○友情提醒:评论限制在100字以内    
本页手机二维码↓

①手机/平板扫描打开即可
阅读本文。②在微信中:发现→扫一
扫,打开,点击右上角的 ... 可将
本页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本级分类列表
青田风光
青田赖姓
文史综合
青田名人
青田华侨
站内文章搜索





本类阅读排行
·地理历史上真正的名家,真正的...
·陈慕华
·刘伯温传说
·章乃器
·刘基
·黄埔军校浙江青田籍同学录(三)
·时装设计师-徐月娟
·夏之祺
·刘伯温治家之道
·王贞治-百度百科
贊賞鈺龍網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